執念,掌控人心,左右人的行為。
人的一切行動,幾乎都是因為執念。
與人相處、工作、吃食、睡眠......
哪怕你在路上走個路。
那也是因為,有利。
而利,本身就是執念。
執於為利。
執著於利我。
這是大腦的本能,也是假我的底層運作邏輯。
一切我認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我才會採取關注和行動。
關注的是我認為這個事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利。
沒有,一笑置之。
有了,就要計較得失。
甚至有些人,還會對一些沒有與自己的利益產生糾纏的事情,
去高談闊論,企圖引起認同,收穫情緒上的利。
所有的行為,都與利己有關。
也就是執念,從一開始,就是人生存的動力。
修道者,難道沒有執念?
那他們為何想要成仙?
聖人,難道沒有執念?
那他們為何要引導世人覺醒?
大無私?說的,僅僅是物質層面罷了。
他們很清楚,平衡規則的運用法門。
所謂的大無私,其實就是舍物質,得精神。
一切行為皆為執念。
所以,大修行之人,不會講捨棄執念。
因為無法捨棄,
講的是放下、看淡。
放下和看淡對慾望的執念,
想要,那就已經是執念了。
那麼,執念,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可以催動行為發生的能量。
也就是說,執念,沒有好壞之分。
它只是一種能量。
當我們去界定執念的好壞之時,
那就已經脫離了本我的觀察者修行法的本源。
本我靈魂,是我看到了,就是看到了,但我不會繼續評判分別。
如如不動,才是對待執念的真正視角。
那為什麼修行者,在路途中,必然要先解決執念這個根源呢?
那是因為修行者,有如如不動的心,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向宇宙發出的念。
一旦有了執念,就會著急、會懷疑。
最終向宇宙發出錯誤或者混亂的訊號。
明白了吧,執念,會影響吸引力法則的運用。
大修行者,對待執念,只有兩步。
一是理解執念的因果。
二是擊破信仰體系,將執念的運轉程式植入進去。
最終重新構建,形成具有包容性運轉的信仰體系。
所謂的包容,其本質上就是協同。
並非將衝突的兩個念頭放在同一套體系之中運轉。
在重新構建的信仰體系之中,
執念就是個零件,你要清晰地理解他的作用。
就像機器一樣,
放錯了地方,他就會讓你痛苦不堪。
放對了地方,那麼就是一套完善的運轉體系。
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動能。
將執念化為正面的動力源泉。
提升自己運用吸引力法則時候的堅定之心。
執念這玩意,能夠讓你一直認為自己是痛苦的,
自然也能讓你認為自己是快樂幸福的。
只是看你,將執念這個零件放在了這個運轉機器的什麼地方。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
他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認知差別。
也就是說,
具體到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會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