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橋裝置,遇到稍微寬一點的河流就抓瞎,只得繞路而行,弄得行軍速度更加緩慢。

1939年6月29日,安岡率戰車團向小松原報到,成為最晚到達諾門罕前線的一支參戰部隊。

理想地點

在等待部隊集結期間,小松原除依靠飛機對蘇軍陣地進行偵察外,還派會游泳的軍官,利用晚上偷偷地游到哈拉哈河西岸,潛伏在草叢和蘆葦中進行觀察。

小松原從中發現,蘇軍在兩岸的陣地體系已趨於完備和堅固,東岸設有高低鐵絲網,西岸不僅有前沿工事,還有相互貫通的縱深工事,另外蘇軍後方每天都有大量物資運達。

這些與第一次諾門罕戰役時完全不同的情況,表明蘇軍有備在先,進攻的難度也因此增加不少,小松原不由暗暗吃驚,他對渡河作戰開始感到猶豫不決。

辻政信不讓了。

關東軍專門向前線派駐了一個“戰地觀察組”,成員除了辻政信、服部卓四郎外,還有關東軍副參謀長矢野音三郎少將。雖然名為觀察,但這些人從頭至尾都參與了指揮排程,作戰計劃就是辻政信負責編制出來的。

我好不容易把計劃編出來,你說不渡就不渡了?辻政信以監軍的口吻對小松原說:“如果第23師團不能主動渡河作戰,關東軍司令部將直接下達命令。”

無可奈何之下,小松原只得俯首聽令。

矢野看出了小松原的心思,在第1戰車團到達前線後,便帶上小松原和那兩個參謀,幾個人一道乘著偵察機,再次對哈拉哈河兩岸的蘇蒙軍陣地進行俯瞰觀察,竭力尋找東岸蘇軍防線的漏洞和破綻。

經過仔細研究,大家終於得到了一個全新的收穫,也讓小松原稍稍放下了疑慮。

1939年7月1日,小松原以第23師團主力組成河西攻擊兵團,按計劃發起總攻。大部隊故意繞了一個彎子,在避開東岸所有的蘇蒙軍防線後,向哈拉哈河下游開去,那裡就是矢野等人事先選定的理想渡河地點。

隨後,接近兩萬名戰鬥兵潛伏於沙丘後,坐等工兵聯隊架橋。日軍的後勤補給則繼續維持著極其糟糕的狀況,這次飲用水又沒能及時送上來,經過近一天急行軍計程車兵們早就喝光了水壺裡的水,嘴唇乾到開裂。哈拉哈河的水倒是清又清,而且近在眼前,可你敢喝嗎?

除了酷熱和乾渴,河邊還另有大敵。兩岸蘆葦茂密,蚊蠅非常多,數量超過了一個師團,一對一攻襲日軍還有餘。有的部隊配備有防蚊罩和手套,境況尚好一些,更多的部隊什麼防護裝備都沒有,只能直挺挺地咬牙忍受,唯一的指望,就是工兵能早點把架橋的活給幹完。

工兵沒在架橋,他們在乾著急,因為汽車聯隊還沒能把架橋裝置給運來。

不是汽車聯隊故意拖拉,而是他們迷路了。在地貌極其相似的丘陵間,汽車兵也遭遇了“鬼打牆”,直到天黑才從轉圈運動變成直線運動。天黑以後,天空烏雲密佈,沒有一顆星星,大地也被重重霧靄所籠罩,人的視野幾乎等於零,又不敢開大燈,在這種環境下,汽車聯隊猶如在沒有燈火的地道里行駛,必須一輛跟著一輛,亦步亦趨,走得要多慢有多慢。

看到“哈拉哈河”後,汽車聯隊如釋重負,卸下裝置便打道回府。

開汽車的認為東西已經送到,可是河邊等著架橋的卻連裝置的一根毛都沒看到。光天化日下冒出如此無厘頭的事,讓工兵聯隊又氣又急,一查,原來是汽車聯隊錯把一座鹹水湖當成了哈拉哈河。

再讓汽車迴轉,時間也來不及了,只好再靠最賤的人力。工兵聯隊上千人上陣,連拉帶拽,耗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裝置弄到了真正的哈拉哈河邊。

再要架橋時,恰好下起了雷雨,哈拉哈河的水位急劇增高,流速也加大了,加之夜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