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會從黑暗角落裡躥出來咬自己脖子的豺狼,蘇軍元帥只能以靜制動,隨對方去瞎折騰,最終麥赫利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在張鼓峰之戰中成為了主角。

豺狼終究不能代替猛虎,麥赫利斯說到底是個陰謀家和打手,並不是軍事家,而就過往履歷來看,他僅在營級單位擔任過政委,沒有絲毫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和經驗。他一上陣,就弄得前線一片混亂:步炮協同、步車協同根本無從談起,步兵和坦克不知哪裡才是突破的重點,炮兵糊里糊塗地瞎轟了一天,也沒能給步兵幫上多少忙。

在日軍戰機未能參戰的情況下,蘇軍的一百多架戰機本來大有可為,可是因天氣情況糟糕,僅僅出動了30架次,中間還被日軍用高射炮擊落了3架。

麥赫利斯不得不向斯大林報告:“在作戰地區,需要一位名副其實的能夠統帥一切的總指揮。”

得知前線戰況緊急,斯大林直接給加倫打去電話,命令他立即趕往張鼓峰,以便“真正同日本人作戰”。

1938年8月2日,加倫趕到前線,親自指揮對日作戰。當加倫趕到時,麥赫利斯還在瞎指揮,他下令一個步兵師沿著張鼓峰和沙草峰之間的凹地,向日軍發動正面進攻。

一個單兵突進的步兵師對尾高來說,正好是主動送上門的獵物,他求之不得。幸好加倫及時趕到,一看就知道這是臭不可聞的爛招,急忙喊停,蘇軍才沒有被包餃子。

小巫見大巫

加倫對前線戰場進行了觀察,他發現張鼓峰東南方向的52高地上只有日軍一箇中隊,顯然這是防守上的最大薄弱點,於是決定用兩個營的步兵,從52高地進行突破。

就在日軍防線搖搖欲墜之際,日軍援兵的先行部隊恰好到達張鼓峰,使尾高的可控兵力一下子多出兩個大隊,他趕緊全部派往52高地。

兩個大隊對兩個營,蘇軍在區域性處於劣勢,激戰到下午只得後撤,雙方形成近距離對峙。

加倫指揮經驗十分豐富,初步接觸和試探下來,他對日軍的防禦能力已經心中有數。儘管從兵力和火力上看,蘇軍的確要超過日軍,但日軍在張鼓峰構築了較完備的防禦工事,加上所使用的步兵又是日軍精銳部隊,作戰十分頑強,所以防線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攻破的。

加倫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將領。他擅長在對峙中創造戰機,比如過去的中蘇同江之戰,加倫就一直等了兩個多月,最終找到東北海軍的破綻,從而得以完成致命一擊。

這一次,他也打算等一等,不用兩個月,也許幾天就成。

加倫能等,不等於蘇聯高層也有同樣的耐心。僅隔一天,遠東軍事高層再次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人事大調整。

1938年8月3日,在蘇聯高層的授意下,遠東方面軍編成了步兵第39軍,直接負責張鼓峰之戰。不過指揮第39軍的,不是加倫,而是原遠東方面軍參謀長施特恩,後者被任命為第39軍軍長,全權指揮張鼓峰一役,加倫轉瞬之間便被拋於局外。

施特恩接到的絕密命令是:“實施猛烈的全線打擊。”遠東方面軍及後貝加爾軍區的所有蘇軍進入了完全戰鬥準備狀態。

日軍方面,透過不斷升級的作戰規模,尾高終於知道自己這婁子捅的有多大了。自個兒捅的婁子,還得自個兒給糊上,尾高想來想去,決定使出日軍的看家絕招:大規模的迂迴進攻。

迂迴進攻戰術,是包括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在內的日本軍校的主課程。軍校老師們會告訴自己的學生:在實施正面進攻後,一定要輔之以側翼包圍,而且用於包圍的兵力越多越強,時機越出其不意,殲滅敵人的效果就會越明顯。

迂迴進攻最初只是日軍中流行的一種戰術理論,但後來卻編入作戰條令,成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