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在水亭上

頌著唐人夜雨的詩

一句一句地翻動著

如斜飛

斷續的

打在葉上

一年一年地翻動著

一葉一葉

一瞬一瞬

突然

閃閃的晶石

顆顆

透亮在霧裡

遠而近

近而遠

一條難以辨別的單線

起伏在遠方,那

若有若

無的是

山的

微顫而

欲語

我和你走入畫圖的一角

靜靜地

眺看

一片空茫裡

那條難以辨別的單線

起伏入

更深更深的遠方,那

若有若

無的天空,大虛大寂

而全然璨麗

1978

夏圭(1195—1224)利用“馬一角”發揮到極致的當推長卷《溪山清遠》(第148頁圖7),長卷山水由一端移看到另一端幾乎無法不出現構成透視的斜線的景物,但利用了山色有無中的雲霧把可能形成透視(視限)的線角消融,我們由一景移向另一景有無限的逍遙,讓我們能自由浮動轉折行進,比電影鏡頭還要流暢,像馬遠的畫一樣,如第148頁圖7(長卷的片斷)也是逗引入無的遨遊冥思。這個片斷、他的《山市晴嵐》和幾張冊頁的《瀟湘八景》的佈局,是玉澗和室町時代畫家如祥啟、秀盛及後來者最喜愛的摹本。譬如畫中都用一條橋引向隱秘的山市,另一面是一條小路引入,人物有時在橋上,有時在市街上,有時在路上,遠山在樹叢後面隱約升起。司徒恪(Richard Stanley�Baker)和班宗華(Richard M�Barnhart)先指出,不敢掠美。見Richard M�Barnhart, 《Shining River: 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in Sung Painting》 i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hinese Art History,1991,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92。

馬遠、夏圭在日本的地位極其顯赫,日本的周文、雪舟及他們的傳人大都取模於馬、夏,據日本的記載,日本一度擁有夏圭的《瀟湘八景》見於gyomotzu On�e mokuroko目錄裡。

。試把現存於山博物館的夏圭畫與周文的《竹齋讀書》畫並排,周文襲用夏圭的松樹是很顯著的,另見Yoshiaki Shimizu and Carolyn Wheelwright, “Introduction”, Japanese Ink Paint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松樹的這種畫法,在室町時代以來的水墨畫裡非常普遍,山的夏圭畫,是《溪山清遠》的中段,我攻讀藝術史的太太慈美和我在該館看此畫的感覺是,這不是真跡,可能是摹本,如果是摹本,則更說明夏圭在日本的位置,如果是摹本,甚至是在元朝大量日僧入華的年代的摹本,也沒有影響他們取模夏圭的說法,因為松樹的風格筆法和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溪山清遠》並無二樣。下面我們就看看思堪(1247—1317,日本畫瀟湘八景的第一人)的《平沙落雁》(一山一寧禪師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