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之士,以及邊郡士兵。初次意外。司馬遹還下令遷入一部分晉人到半島生活。
在半島局勢逐步穩定以後,司馬遹下令周札任朝鮮都督,領五廂陸軍駐守半島,其餘將士隨海軍返回大晉。
六月,大晉剛剛經歷了滅國之喜後,皇帝司馬遹居然又添了兩個兒子,惠妃裴瑾和淑儀蔣俊。居然在三天之內給他誕下兩個皇子,分別起名司馬熙、司馬昱。而賢妃綠珠居然也又有了兩個月的身孕。
最近一段時間對於司馬遹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除了經過三個多月的征戰,大晉終於將三韓、百濟收入囊中之外。洪武三年這天下可稱得上是風調雨順,各地糧食都得到了豐收,朝廷內外終於擺脫了八王之亂帶來的陰影。
有句老話,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豐年,卻會出現穀賤傷農的事情,畢竟,很多百姓家裡有了餘糧,除去儲存,都會拿一些銷售,換取油鹽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糧價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錢,跌至一石四五百錢。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糧價回升,江南糧價,一石六百錢,越北則越見價高,河北、關中,一石七百錢,已與尋常年景相近。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官府開始大量收購糧食,一方面,穩定糧價,保障來年百姓種糧的積極性;一方面,朝廷已經在著手準備未來一年之後在北方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糧食正透過漕運、公路等運往冀州、雍州、司州、涼州等地,然後再僱役運往各處都督府。
就在司馬遹剛剛穩定了大晉糧價後還未來得及喘口氣,一件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了。
十月,朝中有官員上書,請求早日冊立皇儲。
一開始司馬遹並不為意,這幾年,立儲之議,雖屢有提起,但被他以各種理由給推搪過去。
但是這一次,卻似乎大不相同。朝中內外動議連連,一些世家大臣甚至串聯到了一起,尤其是他的便宜岳父王衍,更是藉助‘名士’的身份,來往於世家大臣中間,企圖聯絡眾人共同請求司馬遹立嫡子為太子。
三天後,數十名世家大臣聯名上書,倡議立儲,其中不乏王衍、裴危這樣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會。
禮部尚書羊玄之第一個站出來:“皇上,臣有本奏。”
“愛卿且講。”
“皇上,東宮已虛位數年,古來少有,臣斗膽,請皇上擇立儲君。”
“諸子尚幼,此事再緩幾年,再議不遲。”
司馬遹還想拖,老實說,他的幾個兒子還小,就連長子司馬虨也不過才三歲而已,其他兩個孩子才剛剛學會走路,這個時候司馬遹怎會著急立儲。可他這樣想,其他世家大臣卻不這樣想,尤其是曾經的世家大族,無論為了何種利益,他們當然希望司馬遹能儘快確立儲君。
如今聽到皇帝還有推脫之意,世家大臣不幹了。就連王衍也出班奏曰:“皇上,立儲乃國本,關乎大晉國運,臣等請皇上早日決斷!”他這麼一講,許多大臣都附和贊成:“請皇上早日決斷。”
“皇上,立儲以備不虞,此事關乎江山社稷!”羊玄之還有忌諱,有些話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在那裡:這天下還沒有平定,而陛下您又是閒不住的人,萬一再來一次西都之圍,若還沒有確定繼承人,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司馬遹掃了一眼,發現立儲最積極的還是一些世家大臣,其他像張賓、杜錫等人卻一動不動似乎沒有聽到群臣議論。他沉默片刻,問道,“誰人堪繼大統?”
皇帝這一問,群臣反倒大眼瞪小眼,鴉雀無聲了。
司馬遹很清楚群臣的心思,對於誰當“皇太子”,大臣們分作幾派。
第一派是立嫡,王衍、裴危、溫襜等都在此中,建議立嫡子司馬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