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辦法,是孫策沒有想到,還是周瑜沒有想到?
孫策沒有想到,是很正常的。孫策,有志向,有武力,略有智力。以孫策的智力,沒有想到這樣的辦法,確實是很正常的。周瑜就不同了。周瑜比起孫策來說,志向差點,武力弱點,但智謀卻高出遠遠不止一籌。周瑜沒有想到,是絕不可能的。實際上,周瑜是想到了,但是周瑜卻沒有說出來。
……
周瑜為什麼不說呢?這是因為周瑜不想影響自己與孫策的關係。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小心眼的人。實際上,只能說周瑜的心思細膩。芝麻綠豆大點的小事,周瑜都能夠想到。但卻並不等於說,周瑜就一定會計較。就像圍棋裡面的棄子爭勝一樣,棄掉五六顆子,反而能吃掉對方几十顆子的大龍,從道理上講。誰都會這麼做的。不這麼做的人,通常都是計算不清楚的人。周瑜是計算清楚了的,因而周瑜絕不在乎那五六顆子的小小得失。
人是會變的。在十七八歲的年齡,周瑜與孫策相識。因為性情相投,遂成莫逆。當時也沒做什麼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無非就是打架鬥毆,飛鷹走狗,都是些紈絝子弟的荒唐事兒。周瑜因為小兩個月,又因為拳頭沒有孫策硬,而稱孫策為兄。友誼的確是結下了,而且那友誼還是非常純潔的友誼。
轉眼,小青年就逐漸成熟了。孫策因為家世的變化,變得滄桑了起來。因為父親孫堅的事蹟,而萌發了雄心壯志。周瑜這邊倒是簡單,就是不斷的學習,然後隨著知識的增加,變得成熟了。再眼觀百姓疾苦,耳聽世間變化,周瑜也有了自己的世界觀。
就在這樣一個冬季,周瑜與孫策走到了一起。周瑜投孫策的原因極為簡單,就是緣自於純潔的友誼。周瑜是重情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心智的成熟,後來周瑜就交不到能夠傾心交談的朋友了。因而周瑜會經常想起孫策。周瑜沒有獨霸一方的志向,想的就是成為輔佐文王的姜子牙。而那個文王是誰,周瑜並不知道。田潤雖然崛起迅速,但因為距離遙遠,傳到廬江來的訊息不多。而又因為田潤的行事與這個時代有些差異,不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因而周瑜並沒有把田潤當作自己的文王。
正所謂時不予我。大好的時光,不能就這麼在等待當中白白地蹉跎掉。於是,周瑜就投了孫策。周瑜並沒有以文王的標準去觀察孫策。純粹就是哥們義氣,反正我目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文王,那麼就幫兄長你了。
……
周瑜其實還有點自負。用褒義詞來說,就是自信。周瑜是有真才實學的,其水平也是當世罕見的,因而可以說周瑜的自負是有資本的、是可以理解的。周瑜自負地認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真心實意地幫助一個人,哪怕那人並不怎麼樣,最後也能夠取得成功。這樣的自負,也是周瑜草草地投了孫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時間不長,這才跟了孫策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周瑜就察覺到自己的自負是錯誤的了。聖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周瑜不是聖人,但周瑜是絕頂聰明人。沒有每日三省,但將近一個月時間了,一省總是能夠做到的了。周瑜明顯地感覺到了孫策在很多地方與自己擰著幹,讓自己根本就無法全心實意地幫助孫策。
其實周瑜的自負在某種條件下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周瑜投靠的物件是一個庸才。除了德好,什麼都不行。這樣的人,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就是。在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就沒有過多地干預,因而諸葛亮才能夠取得那樣的成就,併成功地幫到了劉備。但是,這裡已經不是演義了。劉備雖然還是劉備,但劉備已經不起眼了,而且還玩起失蹤來了。周瑜跟劉備,就像兩條平行線,是永遠不能相交的了。
……
在壽春,孫策來了。孫策沒有追擊劉繇,而周瑜自己也沒有。孫策那邊,是因為四千俘虜兵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