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帶兵打仗,一竅不通,憑著華美文章,竟老著臉皮也擠進七大相位之一。
論治國,不懂任何變通,於經營一道也是不通,只能束手無策。
這樣的昏聵老人居然還高居上位,做總攝國事七大丞相之一,王玄策就猶如一個憤青一樣,對這種官場上的不公平十分不滿,但王玄策是不能公開理論的。
雖然王玄策自認自己是一個實力派的名士,但也必須忍耐,必須等待時機。卻沒想就在剛才,王玄策得知,在自己來之前,陛下又把許敬宗叫去”臨時給了他另外一個使命,天啊,這是我王玄策一個大大的機會?老天的第二次開眼。
其實王玄策忘了,這世界上有一類人,他們治國不行”打仗不行,判案不行,做什麼什麼不行,但搗亂卻實在無敵,許敬宗就是這樣的人,李治把他放到錯綜複雜的百族中,對於許敬宗這樣的十足小人,必是整天找個陰暗處窩著”然後到處放火,再加上這個縱火犯背景夠深,未來高原想安靜下來都不可能。
其實說來此次南征之戰,從積石河口尉遲恭斬首萬餘,到鬼使神差的陛下施妙計完敗祿東贊,王玄策都猶如夢境一般,勝的太快了,哪怕身在後方王玄策也忘乎所以了,但面對許敬宗之計,王玄策卻有點不以為然。
王玄策曾經兩度出使天竺,途中遇到不少蠻夷部鼻,大多信仰武力不朽〖道〗德禮儀,在王玄策看來,根本那麼複雜,如那吐蕃一樣,對不臣服的部落用兵”對臣服的部落施恩。每年把這些酋長弄到邏些,對那些臣服的部落酋長大罵一通,狠狠的教訓一二,對那些搗亂不服的部落,也不跟他們廢話直接出兵滅了,等實力集聚足夠了,一戰根除這些個心腹大患”真正意義上的納入治下。
王玄策是個外柔內剛之人,若是王玄策認識金庸的話”想必一定知道自己和誰最像,就是那《天龍八部》中的天山童姥”罵你就是賞你,在王玄策看來這才是大國風範,如果有一天不罵了,也就意味著你可以結束了。
但是李治卻認為許敬宗之計對大唐大大有利,不用打仗便可佔領了吐蕃這片神秘遼闊的高原,對許敬宗提出的,一旦有禍事發生,頃刻間可兵出百萬頗為心動,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許敬宗也算是看準了李治吃飯不給錢的摳門霸王性格了。
王玄策自然拗不過自家陛下黨魁的主張,不過退而求其次,王玄策覺得陛下謀劃小出這個百族結盟確實是一著妙棋,讓大唐以宗主國的身份,正當的借百族間彼此的矛盾消耗掉他們的實力,當然說到底還是自己的計策見效快。
其實兩人的王玄策和許敬宗兩人的計策就在於,一個huā一點損失早一點統一,早一點收穫;而另一個則是晚一點統一,這樣損失小,但收穫也小。
不過這中間的取捨就是小李同學權衡了,如今看來很明顯,一貫小氣的李治是很難忍受自己的精兵耗在這片高原上的,尤其是已經勝了的情況下,所有他寧願晚一點收穫。
話說唐儉此次未來卻也是有原因的,這個政壇不老松也不知是哪根筋錯亂了,得知百族結盟的陰謀後,唐儉卻是大大的不高興,竟竄進李治的王帳中直諫李治,斥責李治是使大唐失信於天下!而大唐一貫以信譽謀得天下諸族的臣服和滾順,一次欺詐可以,但兩次三次可以嗎?這樣就如同竭澤而漁一樣,只不過那魚換成了大唐和中原王朝歷來迂腐換的的“信譽”。
李治自是哈哈大笑一番,沒有理睬唐儉的勸諫,而是很霸道的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強權就是大道,槍桿子裡論是非。”
王玄策初聞此話,拍案而起,連浮上三大白,大叫:“此言大善,陛下當真為王霸,一代人傑。”
不過王玄策隱約間聽說唐儉等一干大人私下裡後來又找到陛下,極力否定許敬宗,卻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