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約前470),字長卿,後人尊稱為孫子,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漢族。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也有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聖》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建立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吳王夫差繼位後,雖能繼承父業,爭當霸主,但其生活極其奢侈、腐化。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漸變得獨斷專橫、自以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也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伯嚭收受了越國的鉅額賄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寵信的合法身份和手中掌握的權力,離間夫差和孫武、伍子胥等忠臣賢士的關係,結黨營私,借刀殺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嚭的貪婪禍國,吳國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傾軋爭鬥,這一切孫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機敏地覺察到吳王夫差在奸臣的誘惑下,作出了錯誤的決策,執行了極其錯誤的戰略方針,已經不可救藥,無法扭轉。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他不願重蹈叔父田穰苴的覆轍,著述兵法以教後人才是自己的選擇。孫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計》中就曾寫道:“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現在該是急流勇退,辭去將軍的官銜,歸隱養老的時候了。

孫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願為官、歸隱養老的要求。夫差讓伍子胥再三挽留孫武,但孫武此時已是去意已決,不可動搖。臨別之時,孫武與伍子胥進行了深談。他暗地裡勸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執行的規律嗎?自古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吳王夫差現在自恃強盛,四境無虞,以至奢侈無度,荒廢朝政。如果我們功成名就還不懂得隱退,哪將來必定會有後患的。我並不是只想自保,也是想著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聽了以後,很不以為然。吳王夫差念孫武戰功卓越,臨別贈送了金帛數車。孫武沿路全部散發給了貧困百姓,以示其全心歸隱。

孫武走後,伍子胥未聽從孫武的勸告,在越國的問題上繼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進諫。伍子胥的苦諫,夫差根本聽不進去,甚至厭惡反感,日久就疏遠他,咒罵他。後來,夫差在伯嚭的挑拔下,藉口伐齊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兒子送往齊國懷有二心,是對自己不忠,於是派人送屬鏤之劍(屬鏤為劍名),賜伍子胥自刎。死後不予安葬,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伍子胥不聽孫武忠告,只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孫子與伍子胥都是為後人稱頌千年的英雄,但是,他們的結局卻如此的不同。此時,我們才真正理解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深刻內涵。

范蠡和文仲

范蠡和文仲

公元前473年,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當勾踐登上他人生巔峰的時候,文仲卻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和文仲同為勾踐股肱之臣的范蠡曾寫了一封信給文仲,信上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象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讓文仲和他一起功成身退,但文仲不以為然。

後來,范蠡棄政從商去了,一葉扁舟帶著西施飄然離去。從此開始經商。今天商人們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