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爆發了,朝鮮戰爭
歷史其實是極易被改寫的,只要當事人撒謊,並用一代人的時光維持這個謊言。等到現實在歲月的流逝中變成了歷史,後代人便不再有興趣去追究過去了的事件的真相。
而所謂“真相”,到了下一個世紀,它因為被閹割而失去了社會爆炸性,充其量不過是歷史學家們學術爭論的課題而已。好在這代人還沒死光,當事者尚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蘇聯體制轟隆一聲解體,當年的秘密檔案開始陸續解密。人們便有了機會了解那些正在喪失轟動效應的歷史真相。
五零年三月十三日,斯大林透過外交途徑給蘇聯駐北朝鮮大使什特科夫回了一封電報。這封電報是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改變以往猶豫不決的態度,明確表態統一併支援北朝鮮發動朝鮮戰爭的第一手證明。
此時,蘇聯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因而有了足以自信的軍事實力;而中國奪取了全國政權,並與蘇聯建立了中蘇好聯盟,從而在亞洲形成了對抗民主勢力的冷戰第二陣線;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華盛頓的新聞中心發表演說,在申明美國在遠東的戰略防禦範圍時,沒有提及朝鮮和中國的臺灣。
這被世界輿論認為,美國向全世界宣佈它將不會捲入遠東的內部事務。斯大林從而相信,一旦金r進攻南韓,南韓的盟美國將不會出兵干預,因而蘇聯不必與自己的對手美國在遠東再次對抗。除了述重大事件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以及那之後,蘇聯社會主義同盟國與西方關係的惡化,也是斯大林改變主意,轉而支援金r南侵計劃的一個原因。
一系列的事件作為推手,又有對美國政策的誤讀,即便黃曆使盡解數,朝鮮戰爭依然是箭在弦。可惡的朝鮮戰爭,最大的贏家竟是。是這個黃曆為之深惡痛絕,恨不得滅之而後快的國家。
“美國中央情報局已經向政府提交了報告,認為朝鮮半島很可能會發生武力對抗。在報告說:北朝鮮人民軍正在沿邊界大量集結,認為只有策劃大規模進攻,才能解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吳滄重站在黃曆身旁,低聲向他做著彙報。“如果說其他人沒看到中央情報局的報告的話,至少國務卿艾奇遜是看過的。其中有一份三月份的電報甚至估計北朝鮮人民軍將於六月份進攻南朝鮮。”
“嗯,估計得還是很靠譜的。”黃曆舉起了望遠鏡,他正坐在“翔龍號”重巡洋艦觀摩演習,海的兩艘直升機母艦正頻繁起飛,載運士兵向岸投放兵力,幾架武裝直升機在假想敵的陣地空盤旋,用航炮和機關槍提供著火力掩護。
在技術發展和應用,先進的理論比先進的技術手段更為重要,沒有理論的指導,先進的手段也將失去意義。一種新發明搞出來,要想應用到實際,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而南洋聯邦的直升機卻直接應用於了軍事,目的明確,運用得當。形成戰鬥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已經是六月份了,美國人並沒有把朝鮮半島的局勢放在心,應該說是還處於麻痺大意的狀態。政府官員康&226;相斯特在一個國會委員會作證時還說“在南朝鮮實行嚴格的訓練計劃以後,已建立了一支人數為十萬的訓練有素的軍隊,準備好對付北朝鮮軍隊的挑戰,還在南朝鮮各個地區先後把游擊隊組織掃除淨盡。”
美國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威廉&226;羅伯獲准接見《時代》週刊記者時,還說在他訓練下的南朝鮮部隊是“除了美國以外最好的軍隊。”
狗屁,南朝鮮的所謂軍隊不過是按照武裝警察標準在訓練,而且美國本身的軍事力量也處於軟弱無力狀態。自從“我們要回家去”的騷動把戰後復員弄成一場潰亂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