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片刻間便走到了。趙與莒初搬來時,這路兩邊還都是荒草灌木,這些日子莊丁帶著孩童們,將路兩端都清理乾淨,還依著趙與莒的意思,用碎石粗砂鋪在道路上,再在樹兩邊種上香樟樹,行走於其中,已經讓趙與莒頗有些感覺了。
這一路都是緩坡,趙與莒看到溪邊的水田裡稻子已經成熟,趙與莒問過家中的佃農,知道這些稻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趙與莒還記得,這種原產于越南中部的稻種有三大優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三是生長期短。雖然從口感上來說,這種占城稻連後世的糟米都比不上,可在普遍飢餓缺糧的古代,產量與生長期才是王道(注3)。
“若是有玉米、土豆和紅薯的話就好了。”趙與莒嘀咕了一聲,嘆了口氣,在短時間內,這些東西還是痴心妄想。
“那片山坡荒著也是荒著,小老兒想讓家丁去種上桑樹,日後可以養些蠶,遇著災荒年歲,桑葉也可以充作吃食……唉呀,瞧小老兒這老糊塗,有大少爺在,咱們家怎麼會怕災荒年歲?”趙喜沒聽清趙與莒的嘀咕,自顧自地指著道路另一端的山坡道。
趙與莒點了點頭,那片山坡地勢稍陡,原本不適合種植桑樹,但閒著也是閒著,讓趙喜有些事情可以忙乎,也有助於維繫這個老僕的忠誠。
缺乏人手可用,是趙與莒目前最大的困難,雖然他已經在著手培養,但那批孩童不過三五年,還不能獨當一面。
“前兩日淫雨連綿,方木匠來抱怨,說是他住的屋子已經漏水了,這幾日是否乘著天晴,把屋頂再翻一翻?”趙喜又想到一件事,向趙與莒問道。
“這些子小事,你決定便是。”趙與莒有些不耐煩:“老管家,你在家裡可是老人,何必如此小心翼翼?”
注1:古時啟蒙教育有“三、百、千”之說,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史載為南朝梁武帝時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所編。
注2:有宋一朝都缺馬匹,這也是宋在與北方遊牧民族野戰時缺乏大規模騎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南宋時雖然在江南設了牧監,但由於水土不服,馬匹很難繁衍,戰馬主要來自於川、陝和廣南這些邊疆之地。
注3:常看架空的書友對占城稻不會陌生,不過坦率地說,這種稻穀並不象想象中的那麼好,至少在口感上,現代人恐怕吃不習慣。《關於占城稻若干問題探析》(黃桂)中說占城稻:米粒細小、粘性較差、硬而難吃。( )
七、機械(下)
趙喜心花怒放,之所以事事向趙與莒請示,不過是因為他人老成精,知道這位大少爺不好胡弄罷了。聽到大少爺放權,他懸著的心就放了下來,日後一些家務小事,便不再拿來麻煩趙與莒了。
兩人說話之間,終於到了工匠住處。他們先是去了鐵匠歐老根的住處,這是一個黑壯的漢子,赤著上身露出生鐵一般的腱子肉,雖然看上去高大威猛,卻是個半晌說不出兩句話的實誠人。見著趙與莒與老管家,也只是憨憨一笑,揮了下自己手中的鍛錘算是打了招呼。
“歐老根,你昨兒提的事情,夫人和大少爺都應允了,明早就可以讓你家小三去。不過話可說到前頭,去了那就得遵從我家家規,還要與家中的那些小子們同吃同住,你可捨得?”趙喜提著嗓子說道。
“有何不捨的,能讀書識字,是小三的福份!”歐老根甕聲甕氣地回答:“況且聽聞那些小管家們的吃食,比俺這窮鐵匠要好得多,一日能有三餐!”
他是個實誠人,說這番話時也不避著趙與莒,趙與莒心中很是歡喜。
“那此事就說定了,要你打的東西好了沒有?”趙喜又問道。
歐老根眯著眼笑了起來,提及打鐵,他臉上立刻便有了光彩:“自然好了的,這樣好的東家,俺老根怎敢耍奸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