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的款項要多少麼?”

這個趙景雲著實不知,劉全也沒有告訴他,只是叫他放心。

無論是劉全還是李鄴,甚至遠在臨安的趙與莒,對於徐州都是信心滿滿。原因很簡單,與當初流求開拓相比,徐州所在地淮北至少有好幾個優勢。第一便是人力上的優勢,根據趙與莒的計劃,自流求分階段抽調兩千名基層人員來徐州,這些人至少可以管住十萬人,與流求開拓時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勞動都捉襟見肘相比,這已經是個極了不起地優勢。第二便是錢糧上的優勢,流求初開拓時,糧時都要自6上運去,損耗與風險可想而知,而且當時趙與莒雖說有錢,還需要不停週轉才能維持,哪象如今,流求一地的年收入,幾乎抵得上大宋一國!第三個是資源上的優勢,雖然流求如今可以自瓊崖運來鐵礦,但對於幾乎整個東亞市場來說,大受歡迎的流求鐵製品、鋼製品依舊是供不應求,徐州有大宋南渡之前最重要的鐵礦產地利國監,既有煤又有鐵,極適合就地開採冶煉。^^ ^^第四是地理上的優勢,比起流求,徐州靠接中原,無論是招徠人手還是運銷貨物,都更為便利。第五是技術積累,這是趙與莒最為歡喜的一個優勢,經過近十年開拓,流求地冶鐵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只需照搬過來便可,幾乎是拿來即可用,用之即獲利。第六則是徐州本身的基礎尚在,攻破徐州之時,因為事起倉促,金國並未來得及破壞原先的礦山,那些礦工也都在。

最重要的是,在趙與莒的戰略中,徐州是讓他積聚多年的力量正式步入大宋朝堂地一個跳板。因為不經過科舉。又不是恩蔭,無論是義學少年,還是耶律楚材這樣的北地豪傑,要想按正常途徑進入大宋官場,是件極困難地事情。稍有這般意向,必然遭致那些既得利益地反對,而這些人掌握了輿論話語權,雖然趙與莒已經透過報紙來與他們爭奪這話語權,但報紙所行之地畢竟有限。在徐州則不然,四戰之地。若不是有火炮這一戰爭王,趙與莒也沒有信心能守住這個地方。

還有一點便是,流求實行的制度,要想在大宋照搬幾乎是不可能地事情,今日他趙與莒說要按流求之制治國,明日朝堂群臣就會扶出一個宗室與他對抗,他此前隱忍所得的大義名份。一朝便盡數失去。而在徐州與淮北,照搬流求之策,大臣的反對之聲會小得多,就象他們容忍李全、彭義斌在京東半割據一般,他們認定淮北是邊遠戰區,便是行流求之策,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趙與莒卻對流求之策極有信一個並不大卻有效率的政府,一支堅強忠誠有紀律性的部隊,一群服從紀律、可經組織起來地產業工人隊伍。再加上一些頭腦靈活的商人他們現在還只是推銷他們的商品,待得日後,他們要推銷的。便是他們的制度了。流求雖好,對於大宋百姓而言卻是遠在海外,而淮北不同,就在他們身邊,他們不能矇住眼耳裝作沒看到沒聽到,不能以為這一套制度只適於海外而不適於大宋。

或許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趙與莒卻不急,如今他已經有自信。面對胡人可以立於不敗之地,能用越長時間夯實基礎,那麼他將在大宋建起的制度,也將更為完善,更為持久。

趙景雲幾乎轉遍了徐州,甚至連利國監也去檢視過,回來之後,他又專門求見劉全:“劉屯使。徐州有一患。不知屯使可有解決之道?”

聽得他這話語,劉全一愣:“何患?”

“水患。”趙景雲斬釘截鐵地道:“若是黃河有大汛。只怕徐州不保!”

大宋紹熙五年,黃河改道侵泗奪淮,自此流經徐州,徐州水患由是而始。****幾乎五年一大災三年一小難,護衛隊奪取徐州時日尚短,劉全又不是徐州本地之人,故引並不清楚這三十年前的舊事,聞言大驚:“果真如此?”

“絕不敢大言欺世。”趙景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