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還公開勸諫皇帝,不要聽他空談誤國。比如蕭思話、沈慶之。
但劉義隆不聽。
欽定北伐總指揮、老王爺劉義恭,親自駐守彭城督戰。
其實他真正工作是總攬糧草、輜重等後勤供給。
這是要務兼肥缺。劉義隆只信得過親弟弟劉義恭。
東線真正大都督是武陵王劉駿。他是皇帝成年兒子中軍事能力最強的。
軍事統帥是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蕭斌。東線20大軍,由他調動、指揮。
輔國將軍不在一、二品將軍稱號目錄上,但絕不是雜號將軍稱號。
它不常被使用,一般出現在新老、皇位交接時。
這次蕭斌的輔國將軍,是劉義隆特別尊封的。正三品銜。
而王玄謨是蕭斌麾下、東線10萬先鋒軍最高指揮。
對比一下兵力數字:
南平王劉鑠督戰的中路軍也只有10萬;
隨王劉誕督領的西路軍是5萬;
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寧遠將軍劉秀之襲擾汧隴的兵力是3萬。
這還只是兵員數,沒考慮將士裝備、行軍工具、糧草供給方面的巨大差別。
總之,這次北伐能否成功,看東路軍;東路軍能否得勝,看王玄謨。
各路大軍都拭目以待,等著王玄謨的作為。
宋國皇帝劉義隆定下北伐之策後,對外號稱發兵50萬攻打魏國。
其實他七拼八湊之,能調動的軍隊不足40萬。
打醬油的劉秀之,是先帝劉裕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劉穆之的侄子。
在皇家,劉秀之是三公子、武陵王劉駿的追隨者。
武陵王劉駿文武雙全,卻不得皇帝喜歡。
因為,他的母親路淑妃,出身普通,是因美色選妃入宮的。
而劉義隆的執政思路,是一邊倒依靠門閥世家。沒有家族背景的路淑妃很吃虧。
正因如此,三公子劉駿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拼搏。
因為不受待見,他成年後就被外放出京,擔任地方官。
這反而使他得到其他皇子沒有經歷的錘鍊,能力卓然。
劉秀之追隨的主子必須自我奮鬥,這也讓他得到鍛鍊。加上伯父劉穆之餘蔭,劉秀之官運頗為亨通,擔任著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刺史。軍階是雜號寧遠將軍,不算高。
他手下有兩員大將:劉弘宗、楊文德,非常得力。
他這路人馬足額3萬,不差人。
西路軍總都督、廣陵王劉誕,是皇帝成年兒子中最小的六公子,剛滿十八歲。
他年齡雖小,擔任的官職卻不低。
三哥劉駿調任徐州刺史,他接任雍州刺史。同時任三品將軍之後將軍,都督雍州、梁州、南秦州、北秦州四州,加上竟陵郡、隨郡二郡諸軍事。
由於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的軍隊被劉秀之領去打醬油,所以劉誕能調動的軍隊包括:
柳元景領雍州刺史本部兵馬1萬,他這次擔任西路軍軍事總指揮。
還有,揚武將軍薛安都、振威將軍尹顯祖、奮武將軍魯方平、廣威將軍田義仁各領1萬軍隊。
,!
這樣算來,劉誕的西路軍五萬兵馬,也是足額的。
中路軍大都督、南平王劉鑠,是皇帝四公子,時年20歲。
他的正職,之前是南豫州、豫州二州刺史。不久前,南豫州併入豫州,他就只有一個豫州刺史職務。
他的軍職是三品將軍之右將軍,都督豫州、司州、幷州諸軍事。
豫州刺史部首府是懸觚城,但劉鑠並未駐紮懸觚城,而是駐紮更重要的軍事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