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頁

在一個老師的教導下、一個房間中共同高聲朗讀。同時同讀一種書的學生,教師也可以按他們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記憶力,理解力分別讀不同數量、不同進度的內容。一般都以&ldo;句數&rdo;計算,即每天老師大體規定讀多少句生書。當時讀的書,都是沒有標點的。老師教學生讀生書時,用朱紅毛筆點一短句,領讀一遍,學生讀一遍,到一完整句時,畫一圈。如《論語》開頭&ldo;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rdo;老師在&ldo;子曰&rdo;邊點一小點,領讀&ldo;子曰&rdo;,學生也跟&ldo;子曰&rdo;,然後點讀&ldo;學而時習之&rdo;,然後圈讀&ldo;不亦悅乎&rdo;,學生均跟著照讀。這就是老師教學生讀書,也就是所謂句、逗之學。一般人如此讀書,皇子也如此讀書。福格《聽雨叢談》記&ldo;尚書房&rdo;,&ldo;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返復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rdo;可見皇子和民間讀書情況是一致的。

老師點句領讀、學生跟讀之後,就是初步完成了教讀的任務,然後學生自己去讀,一遍又一遍,大概讀一二個小時,然後按規定時間到教師前放下書,背轉身來背誦。如初讀二三十個短句,學生很快讀熟,背誦時,速度很快,如流水一樣。老師便在下次教讀新書時,多讀二三十句,至五十句上下,如仍舊能很快讀熟,背誦,便再加一些。據我幼年小學掛名,在家讀私塾的記憶,老師雖是師範畢業生,但教讀老書,還用老辦法。讀《論語》時,我一般每天讀四十到六十句,都能背誦如流。而有的小同學,讀三十句書,背誦時還結結巴巴。而另外一名聰明記憶力特好的同學,每天讀百句以上,也能背誦如流,在四五個讀同樣書的學生中,就有三四種不同的差別,不同的進度,如果人多了,自然差別更大。而這樣按照學生不同智力的實際,不同數量、不同進度的教讀辦法,卻是十分科學的。這樣既不限制聰明學生的讀書速度,又保證了智力較差的學生能踏實地慢慢掌握其學習內容。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保證了不同智力的同樣教學內容。在教學效果上比學校班級教育,留級生制度科學的多。因為留級生制度不能保證智力稍差而又刻苦好學學生的積極性,往往因此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小學尚可,中學更是如此,大多留級生因喪失信心而不能完成學業。現代學校當然不可能再用私塾的辦法,但我們必須用現代科學的觀點認識歷史上私塾教育的科學性。而不能人云亦云,毫不費力地重複本世紀初、本世紀前期維新時期、五四時期的片面看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