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響下,德國批判了英國的商業政策,把“總生產量”而不是“貿易利潤率”當作衡量國家實力的準繩。①由於在19世紀50年代後拋棄了英國的經濟模式和“自由貿易”原則,德國把注意力轉向建設本國的工業和農業上,並把此作為它的國家經濟戰略,最終產生了驚人的結果。在這一時期,作為一個比英國相對落後的工業國家,德國在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一舉超過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之一。①1850~1913年,德國的國內產出增加了4倍,並且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和實際工資也不斷提高。①
到20世紀初,由於嚴格遵從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經濟政策,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之一。德國也拋棄了“絕對自由貿易”,同時,在李斯特的“國民體系”政策下,德國已經清楚地證明,保護民族工業是實現工業快速增長和國內繁榮的正確道路。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世紀末,另一種形式的“自由貿易”經濟政策在“新自由主義”的旗號下被強加給第三世界國家,要求它們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實行無限制的市場進入。事實上,華盛頓現在正強加給第三世界的政策恰恰是漢密爾頓和李斯特強烈反對的政策。
龐氏騙局與美國金融(1)
由於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柬埔寨戰爭和寮國戰爭,美國被迫對外舉債,導致國際收支出現赤字。為了保護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放棄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金本位制。起先,美國政府官員對這一形勢變化充滿了憂慮:他們擔心美國會由於法定美元的走弱和國際支付問題的持續而失去經濟上的主導地位。然而,邁克爾?哈德森教授卻認為,美國大大地受益於美元與黃金的脫鉤。他描述了1971年的形勢:
但是,新的形勢擁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處。這一點不久就變得一目瞭然了。只要在1971年後(實際上在1968年後)美國不必用黃金來解決它的國際收支赤字問題,外國政府對美元的使用只會年復一年地幫助尼克松政府控制不斷攀升的聯邦債務。①
美國在融資戰中與一些歐洲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不會對任何外國政府產生(帶來契約義務的)債務。事實上,讓全世界人民感到憤慨的是,美國曾經說過,它不可能也不打算償還它的美元債務。②
由於這一天才舉動,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沒有任何成本地——印刷作為世界外匯儲備的紙幣的國家,而且能夠使用這種紙幣來獲得其他國家的資源以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其他所有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在低工資的條件下努力工作,乃至付出環境遭到巨大破壞的代價,生產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來換取所謂的紙幣。①
正如安德烈?岡德?弗蘭克教授簡潔描繪的那樣:
美國“支付給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過是這些除了紙墨之外已經開始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美元。因此,特別貧窮的中國把價值成百上千億美元的國內實物產品送給富有的山姆大叔,任由山姆大叔消費,卻什麼也沒得到。然後,中國掉過頭來,用這些所謂的美元花紙從山姆大叔那裡換來更多的被稱為‘國庫債券’的紙張。這些‘國庫債券’除了得到一定的利息外更是一文不值。因為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美國的國庫債券不可能兌換成現金,只能全部或部分地被贖回,並且無論如何對山姆大叔來說都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大部分價值。”①
因此,按照1971年的這種全球金融安排,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成為了美國強大而不是衰弱的根源。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開始吹大美國經濟,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並且向其他國家輸出通貨膨脹。不久,美國的消費者形成了“揮霍性消費”的生活方式。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