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嶽無笛武功高強,是明教教主,另一半,也是因為在嶽無笛的身上,他看到了華夏復興的希望,才矢志追隨。可現在嶽無笛卻說,導致國家積弱的罪魁禍首,竟然是他這樣的人,讓他如何能不心驚?若是這樣,即使幫助嶽無笛得到了天下,他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好下場?
嶽無笛見了二人的神態,卻是反而一笑,不慌不忙地道:“二位有些過於擔心了,我說導致本朝積弱的罪魁禍首,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這條祖制,而非士大夫。”
辛棄疾和韓侂冑二人微微一愣,思索片刻後,神色一動,臉色稍稍緩和了下來。但即使如此,二人也還是在等待著嶽無笛的理由。儘管罪魁禍首是祖制,而非士大夫,畢竟也與士大夫有關,他們如何能等閒視之?
嶽無笛道:“士大夫這個階層,並不是本朝才出現的,自古有之,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朝廷的中堅力量。只是在古時,他們的稱謂不同罷了。先秦時,貴族掌握知識和官路,貴族便是士大夫。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門閥掌握知識和官路,門閥便是士大夫。而到了本朝,名門寒門,都可以讀書入仕,這些讀書人,便是新計程車大夫。”
“士大夫從來都是治理天下的中堅力量,而本朝太祖,卻是將這個事實,提升到了祖制的程度上,導致士大夫的力量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自此文人獨尊,武人的地位空前下降,重文輕武的風氣,綿延近兩百年,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說大宋是一株大樹的話,那麼它所結出來的果子,都是文人果子,若是出現一兩個武人果子,便會遭到滿樹文人果子的一致排擠,大宋這株大樹上,沒有武人果子的生長空間啊。”
“一個重文輕武,沒有絲毫尚武風氣的國家,若是獨佔一隅也就罷了,偏偏佔據了最為富饒的土地,周遭還有強敵環伺。呵呵,可以想象,它會遭受到怎樣的下場。”
“而最為可怕的,還是這種風氣,已然深入了這個國家的骨子裡,除非再造新骨,否則絕對無法改變。所以這兩百年來,大宋先受契丹欺壓,再遭女真凌辱,現在又面臨蒙古的威脅。就連天南一小國,也都能割裂山河,數百年稱皇稱帝。”
一番話說得辛棄疾和韓侂冑盡皆默然,低頭不語,臉色都有些蒼白起來,二人都是武功高強之士,出現這樣的情況,也真是罕見稀奇之極了。
二人沉默了一會兒,辛棄疾忽然開口說道:“賢侄所言,固然是甚有道理,讓老夫數十年未曾想通的問題,今日豁然開朗。”
嶽無笛知道辛棄疾必然還有後話,因此沒有介面,只是在等他繼續說。
果然,辛棄疾凝眉片刻後,再度開口說道:“正如賢侄所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導致了本朝重文輕武的風氣綿延,深入骨髓,才導致多次遭受外侮。”
“然而,若不重文輕武,難道重武輕文不成?太祖皇帝平定了五代十國,紛紛擾擾的戰亂,總結前代教訓,才想出了這麼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國策,二百年來,大宋始終沒有因為內亂而遭受浩劫,可見這條國策,並非無用。”
“若是賢侄你再建新朝,重武輕文,那麼漢末諸侯之亂,晚唐藩鎮割據,五代戰火連綿,豈不是又要再次出現了?”
“重武輕文,容易導致內亂,卻能贏得對外的勝利;重文輕武,容易導致外侮,卻容易遭受內亂的劫數。這兩者,都並非是全然只有好處,都同時存在著弊端。本朝再多的不是,也只不過是選了重文輕武這一種罷了。若是賢侄能夠建立新朝,又會做怎樣的選擇?”
辛棄疾本以為嶽無笛會猶豫很久,就算不猶豫很久,也至少要思忖一番,卻沒想到,嶽無笛毫不遲疑地就脫口而出:“國以弱滅,必是外族入侵;國以強亡,不過改朝換代。若是由我在這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我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