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子陷入僵局,暫時休會。
私下裡,鄭鴻逵找到黃顧二人,勸諫道:“好不容易讓江陵侯開了口子,讓我等有參與制度設計的機會。若兩位繼續堅持不讓步,讓江陵侯改變初衷,我等連參與的機會都沒了,到時候還不是荊州說了算?弊大於利!”
黃顧二人對鄭鴻逵的勸諫不置可否,只是將今日之爭議彙報至李紹翼處。李紹翼對二人大加讚賞,建議兩人堅定立場,不要退讓。
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等人對林純鴻引入黃顧二人本就不滿,現在更是對黃顧二人油鹽不進抱怨不斷。
彭新提議道:“不如明日投票,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也有此意,甚至還琢磨著,如果以後意見有分歧,就投票解決,乾脆把黃顧二人氣走了事。
四人皆以期待的眼神瞅著林純鴻。
林純鴻道:“這是因小失大。好不容易藉著黃顧二人,將天下名士召集至荊州,共商國事,荊州也有了中樞的氣象。若真氣走了黃顧二人,荊州算是大跌顏面。”
張道涵四人默然,心裡卻不約而同地抱怨道: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將黃顧二人留下來?
哪想到,林純鴻接著說道:“左右不過是顧問權,交給朝廷又何妨?明日,咱們退讓一步,提出由朝廷按照我們的討論出的方案設立最高階光祿院,地點就在北京!”
張道涵四人一聽,愣了愣,盡皆大喜,言道:“楊嗣昌要是不嫌蒼蠅多,給他又何妨?”
……
第二日,張道涵提出最高階光祿院必須設立,就由朝廷在北京設立的建議後,讓黃顧二人一下子陷入兩難境地。
黃顧二人當然認可朱之瑜的話,荊州現在雖無中樞之名,卻有中樞之實,光祿院設在北京,最高階光祿院設立的好處蕩然無存。
再則,朝廷已有都察院,光祿院的職權與都察院部分重合,皇上和楊嗣昌會同意在耳邊再添一些蒼蠅呱噪嗎?
顧炎武心思機敏,立即提議道:“不如仿照大明銀行,奏請朝廷按照我們討論出的方案,將光祿院設立在揚州。”
設立在揚州,固然比設立在荊州麻煩,這也是當前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眾人都不反對。
於是,關於光祿院的架構,最終達成一致,開始討論諫官從何處而來。
這點實質沒什麼好商量的,鄭鴻逵、洪齊雲認為,大商人開設工坊、轉運貨物,為地方做出了傑出貢獻,對地方行政、監察機構的弊病體會最為深刻,理所當然地具備諫官資格。
黃宗羲、顧炎武認為,有功名之士在地方上聲望高,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和追捧,也應該具備諫官資格。
張道涵等人則認為,行政、監察機構精於俗務,時常深入百姓群中調研,對哪些人具備顧問的能力最為了解,應該由行政、監察機構任命諫官。
三方迅速達成妥協,大工坊主、有功名之士、官府任命的各佔三分之一。
林純鴻看著這個方案,暗中哭笑不得:自己嘔心瀝血建立的荊州政權,最終還是成了大工坊主、士大夫及新貴把持的政權,至於普通工人、農民,壓根就沒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也許,這就是大勢,就連林純鴻也不知道如何讓工人和農民發聲,爭奪應該屬於他們的權力。
基於此,林純鴻沒有干涉的意思,只是提出:每位烈士,必須有一名家屬成為諫官;被工程院獎勵過的工匠、技術人員也必須成為諫官。
這點,大家都不反對。畢竟,這些人都為大明做出傑出貢獻,應該從政治地位上進行照顧。
諫官的構成業已解決,諫官如何產生才是討論的重中之重。畢竟,每個縣的諫官數量有限,而大工坊主、有功名之人車載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