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證明白銀一直在貶值,而黃金的價值則一直在小幅上揚,所以,荊州應該適時調整金銀兌換率。
鄭夢帆突然意識到,一直貌似強大無比的朝廷,居然在荊州面前如此脆弱。按照這篇文章的觀點,稍加分析推論,荊州只需要稍稍調整一下金銀兌換率,朝廷費盡心機搞出的銀票馬上就會胎死腹中,無疾而終!
這篇文章要是沒有林純鴻的授意,絕無可能出現在學刊上!
只是,林純鴻這麼做,到底是jǐng告朝廷,還是為反擊宣傳造勢,與或有著其他更長遠的計劃,鄭夢帆狐疑不定。
不過,有一點,鄭夢帆篤定:將手頭的大圓、銅錢全部換成金票,絕對錯不了![本章結束]
章節目錄 第五百八十五章 更長遠的打算
;十年以前,大明境內流通的貨幣乃白銀和銅錢,以白銀為主。現在,大明境內流通的貨幣為金票、大圓和銅錢,大規模交易,以金票為主,一般的交易,多集中於大圓和銅錢。
得益於張彝憲和荊州開足馬力衝壓大圓,大明境內除了北方偶爾用散銀進行交易外,幾乎已經絕跡。至於票據,實質上更傾向於虛擬貨幣,就相當於現代在銀行裡開了個戶頭,可以進行異地匯款、相互劃賬等等。
黃金雖然貴重,但一直都未成為流通貨幣。
林純鴻不顧荊州內部反對重重,堅持採用金本位,用黃金來衡量金票的價值。
無論是菲利斯,還是鄭天成,甚至包括後來的錢秉鐙,都對此不解,但攝於林純鴻之威,只好照此辦理。
金票還未出爐之前,荊州就不惜提高價格籌集黃金,以至於全大明乃至西洋商人都知道荊州有個獨特的癖好:喜好黃金。
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黃金源源不斷地流向荊州。如果細心,就會發現,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黃金,只有在一些土豪壓箱底的物件中,方能找到金首飾之類的玩意。
而且,海外的黃金也源源不斷地流往荊州。比如,鄭芝龍在棉蘭老島開採金礦,幾乎一分不剩地流入荊州金庫內,然後在面額上翻了好幾倍後,以金票的形式重新流入市面。
在整個地球上,每年黃金的產量極為有限,黃金的價值非常穩定。
相比較黃金的穩定,白銀就不同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白銀產量急劇增加,順帶著也影響到大明。大明境內銀礦不多,但勝在一直貿易入超,白銀猶如cháo水一般湧入境內。
尤其自崇禎七年以後,白銀流入的速度顯著加快,這也是荊州、江南銀賤谷貴的原
之一。
銀賤,大圓在貶值,銅錢和黃金在升值。
銅錢面額小,攜帶不便,也不便於作為儲存貨幣,百姓們又難以購買到黃金,只好將金票作為了儲存貨幣,這讓荊州大發橫財,方有財力以幾府之地,數百萬人口獨抗大明朝廷、鄭芝龍、江南及滿清等諸多勢力。
鑑於甚少有人拿著金票直接兌換黃金,荊州一直未感覺到黃金升值的壓力,所以,黃金兌換白銀的比率一直維持在十比一。
這個比率顯然不正常,要知道,後世的黃金和白銀比率可是一百多比一!
鄭夢帆推測《金本位、銀本位利弊之辯》一文乃林純鴻授意釋出,實則冤枉了林純鴻。事實上,林純鴻從不干涉學刊刊載的內容,即使要宣傳造勢,完全可以透過報紙釋出該文。報紙的受眾可比學刊要多得多。
從崇禎九年開始,如鄭天成、菲利斯及錢秉鐙就敏銳地察覺,白銀在貶值,並上書林純鴻,希望調整黃金與白銀的兌換比。
林純鴻沒有立即答應三人的請求,反而令三人從行知書堂中抽調jīng幹人手,對金票、大圓的流通現狀進行調研,並預估調整黃金、白銀兌換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