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證明這一點。從身體到愛好,兩位皇帝治下的開明時代已經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取向,未來的戰爭在開始就已寫定結局。
“光”“明”殊途
1874年,3歲的光緒皇帝登基。
22歲的明治送給了他一份禮物,已經練了6年兵的日本出兵入侵中國臺灣。不久就由恭親王奕代表清政府,大久保利通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了《北京專條》。內容並不複雜:承認日本派兵侵臺是“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被害難民之家,中國給撫卹銀10萬兩;日本退兵,其在臺地方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付銀40萬兩。
大清國的重臣們認為給點銀子讓日本人開路就行了,但是明治政府試探出的可不只是給銀子的事這麼簡單。此時的光緒仍在熟悉巨大無比的皇宮,世界對他來說只是紫禁城,因為他只有3歲。
一晃20年,在光緒長大的過程中,明治天皇沒忘了時時給他送“禮”,禮單如下:明治八年(1875年),派兵入侵朝鮮,製造江華島事件,次年迫使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明治十五年(1882年)利用“壬午兵變”,迫使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明治十八年(1885年),利用“甲申政變”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漢城條約》,並與清政府訂立《天津專條》。1885年中法戰爭後,明治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侵朝侵華戰爭的準備,終於在1894年利用朝鮮“東學道”農民起義挑起了甲午戰爭。
甲 皇帝:一個與三個(2)
光緒皇帝在1889年親政。古老的政治把戲再次上演,朝中隨即形成了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之間的明爭暗鬥。為了安撫慈禧太后,光緒的選擇是為她重修頤和園,為此不得不向各地的官員攤派銀兩,最大的一筆來自李鴻章,來自海軍軍費。
日本的明治天皇並未鬆懈,這一年他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也將日本的政治制度西化推到了憲政時代。大清國則要到1906年,在內外相逼的情勢下,才會有“立憲”的想法,那時距這個帝國的落幕已剩下最後6年,光緒皇帝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1894年,中日開戰。此年明治42歲,光緒23歲。但他們所主導的國家,可以把年齡互換一下。
明治走上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巔峰,他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對外主導甲午戰爭(1894年)、日俄戰爭(1904年),並在甲午戰爭次年派遣樺山資紀接收臺灣,全島居民不服日本,抗日而發生乙未戰爭(1895年),兩次對外一次對內戰爭皆由日本取得勝利。臺灣和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則納入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迅速發展成現代東亞第一帝國。
光緒在戰後,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於是新政百日後凋謝,光緒自此失去自由,1908年,在慈禧逝世前一天被毒殺於瀛臺,終年38歲。
滿州無國
明治天皇的標準像為軍裝照。正當壯年的睦仁穿著西方軍人儀典服飾,濃眉重須,相當具有軍人氣息與男子氣概。衣著打扮既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尚,也能代表一種文化的轉向。明治時代,軍官、官員開始穿著西式的服飾。據記載,睦仁平時帶頭穿軍服、吃西餐,也因此留下了多幅軍裝照片。睦仁締造的日本陸軍開始採用的軍服一度還保留有和服式樣,後來則聘請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退役軍官來訓練日本新軍,美式軍服成為日本最流行的樣式。
儘管溥儀與他的上一任不一樣,從一開始就學習英語,甚至穿著西服,喝過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