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是誇獎還是吐槽,報紙確實像顧淮之期望的那樣,以京城為中心,逐漸向全國輻射,慢慢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看報讀報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百姓們的觀念,知曉讀書識字的重要性,明白天地有多遼闊,慢慢開啟民智。
嘉平帝對此也是讚不絕口,誇顧淮之教化百姓做得好。
顧淮之也不邀功,只說自己只出了個主意,真正落實這些事情的,是福王。
福王的地位倒是一直沒變,不同於他其他哥哥們的失落懊惱,福王愣是沒覺得親爹和親哥當皇帝的不同。反正親爹和親哥對他都好,他只要埋頭做事就行。
福王實際上也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嘉平帝滿腔兄長愛全都用在了他這一個弟弟身上,不能封那就賞,大房子修起來,金銀珠寶儘管拿,沒事兒還能去太上皇那兒順點好東西,福王的小金庫都快趕上嘉平帝的私庫了。
顧淮之和嘉平帝倒沒什麼磨合期,早在雲州的時候,二人已經合作過幾次,充分了解對方的性格和行事風格,都覺得對方是可以信賴的人。
提前經歷過磨合期的優勢也就體現出來了,除了東宮原本的人馬外,顧淮之是適應最快的那一個。還有福王在其中幫忙,顧淮之在新帝朝中混得風生水起,不是新帝嫡繫心腹卻比嫡繫心腹更得新帝看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後詛咒他,搞得顧淮之都覺得自己背後總是涼涼的,去衙門的路上都謹慎了不少,生怕自己被人套麻袋。
經過這幾年的休整,馳道基本已經在各州遍地開花。西域那邊一大箱一大箱的金子往國庫運,顧淮之將這幾年的帳目一合計,發現不但把修馳道的銀子給掙了回來,還淨賺了上百萬兩銀子。
通商利潤之巨,滿朝文武都為之心動。等到顧淮之提議說造大船出海,看看海洋對面的土地上有什麼國家,向他們宣傳我大晉的威名時,也同他們建立好貿易往來,繼續豐盈國庫時,竟然也沒多少人持反對意見。
自打顧淮之那次一鳴驚人掙回一個國庫後,朝廷上下就達成了共識——在掙銀子這方面的事兒上,千萬別跟顧尚書對著幹。這位大佬讀作戶部尚書寫作財神爺,只要他想幹的事兒,就一定能給國庫帶來巨大收益。
顧淮之還有點納悶,造船出海這麼大的事兒,竟然沒幾個人反對,御史們都不跳出來噴他幾次,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的樣子。
嘉平帝對於顧淮之的提議也沒有異議,十分迅速地透過了這條請求。工部那邊也十分配合,一個個摩拳擦掌幹勁十足,就等著造出一艘大船,出海繼續掙銀子。
那工部也能跟著露回臉。
顧淮之心裡也發虛,這次出海那完全是看命,他也沒以前那麼有信心,畢竟以前一切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現在要出海了……除非他立即變成龍王,才能讓海水都聽他的,把船安全送到新大陸去。
不過,既然都開始造船了,遠端不能保證結果,那近處的島嶼還是能去逛一逛的,話說附近有幾個鄰居家貌似有幾座金礦來著,不若讓人出海好好去勘探勘探?
第127章 恩科
現在考慮出海的事兒也有點太早,這會兒船都還沒造出來呢。
想到這事兒顧淮之也頭疼,亂世持續了兩百多年,許多造船的技術都已經失傳。照這年頭兒的平均壽命來算,兩百多年都夠四五代人了,就算祖上掌握了造船技術的,這兩百多年朝廷只顧著打仗就沒出過海,技術難免也荒廢了。再加上當年掌握這門技術的人基本全都去世,哪怕現在工部還養著一堆手藝精湛的工匠,一時間也造不出能出海的大船來。
顧淮之對造船的事兒心裡也沒底,好在他會掙銀子,能夠負擔得起造船過程中錯誤的花銷。說實話,嘉平帝也就是考慮到這一點才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