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者、我忠誠的獎賞者,你只不過是一個懶惰而怪異的暴君,把人類作為你目空一切的自負的犧牲品,只是把人類當成你閒暇和任性時的玩物罷了。摘自斯密《道德情操論》第三卷第五章。

如上的情形在中國出現,那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雖然不信教,少了很多麻煩,但儒家學說也遭到了普遍質疑。孔孟二人一生不得志,一方面由於道德的作用太慢,諸侯們等不起,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道德墮落的現象已大量存在,不由人不對道德說教產生疑問,對道德信仰大大減弱了之故。

道德的力量不是來自上帝,也不是來自各種神靈,道德的力量來自道德環境,來自道德環境中同時存在的諸條件。“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概括的是道德的表象規律,是人們根據長期觀察積累無數正反事例總結出來的,揭示的是現象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但是,它卻無法告訴我們引起這些現象的內在原因。為什麼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就不能是善有壞報惡有好報?這個問題它回答不了。能回答這個問題的,能告訴我們道德力量究竟從何而來的,是道德內在規律,即真正的道德規律。它揭示的是一個人的病理病因,回答為什麼,善惡有報揭示的是表象,告訴怎麼樣。比如同時吃大蔥和蜂蜜人就會中毒,這是經驗所得的表象規律,為什麼會中毒,經驗的東西就告訴不了,說不出來。道德規律最大的能耐就是能回答關於道德的若干個為什麼,主要的“為什麼”有,道德是如何產生的,人們為什麼要行善而不敢做惡,道德是怎樣墮落的。頭兩個問題我們已經做了探討,下面要探討的是第三個問題。

在探討開始之前,先要對道德規律再多介紹幾筆。

大家對價值規律比較瞭解,對其發生作用的形式也很清楚。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總受價值所吸引,價格距價值的距離越遠,價值對價格的吸引力就越強,最後必然向價值靠攏。道德規律也與價值規律類似。人的行為總受道德的吸引,行為離道德的要求越遠,越盡行惡,道德對其吸引力就越強,品行向道德的要求迴歸的動力就越足,最後必然地與道德靠攏。這一過程總是透過惡行受懲罰的形式實現。但二者也有不同。在價值規律中,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很少有二者保持一致的時候。道德規律卻不是這樣。行為只有遵守道德與偏離道德兩種表現形式,沒有上下波動的問題。所以,道德規律的表現形式只有兩種,一種是正面形式,遵守道德的要求,善有善報的過程。行為不端,品行不正,違背道德要求的行為,是其反面形式,是惡有惡報的過程。二者交相輝映,共同證明這同一個道理。

道德發揮作用主要表現在生活的兩個方面:

第一 、困難發生後的結局不同。天災人禍,各種危局、困境,各種逆境、各種意外,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這類事情,一般而言,是不分好賴人的,壞人會遭殃,好人也會遭殃,那種認為好人就不該遭災遭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關鍵在於遭難後的際遇。好人名聲好,人緣好,眾人衷心相幫,所以,往往在災禍尚在萌芽狀態或只露了一點苗頭時,或災難剛剛發生未等你著急,別人就會紛紛主動走上前來,各盡所能替你把問題解決了。不管遇上多大的災難,即使如聖經舊約中那位命運多舜的老人的遭遇,只要大家肯幫忙,至少也能讓你活下去並渡過難關。眾人力不從心幫不上忙,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即使如此,他們的真情實意也會令人感動並渾身溫暖的。也許大家七嘴八舌發揮智慧的優勢或關係的優勢,為你指出一條明路。這總表現為好人遭難時總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生活如意,順風順水。面對這種好運時,感謝上帝是感謝錯了物件,但按上帝的要求盡行善是沒有錯的。面對同樣的災難,壞人惡人的境遇就不同了。人們不喜歡你,厭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