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源開發的整合,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因此在旅遊和發展民族經濟中,只有把各民族千百年來的優秀文化精華和淳樸的生活神韻發揚光大,才能使弘揚民族精神化成一種至高無尚的事業,使這些優秀文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樣,民族傳統文化就能得到有效儲存並與時俱進。

經濟的變革對市場和人們的生活無形中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固有觀念,隨之而來的,也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文化。沒有在西方國家長時間生活的中國人,無法有效地分辨出那些外來文化的優劣,尤其是那些學了幾天。對於外來文化,既不能自恃文化歷史悠久,故步自封,更不能以全球化的理由坐視民族文化受到的衝擊。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我們應該在保護和弘揚中國文化上有所作為。在中國加入WTO時,機遇與挑戰並存。但外來的事物開始影響並衝擊我們的傳統事物時,我們所面臨的未嘗不是一次發展的機遇。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也是如此。我們擔心文化遭受打擊甚至顛覆就因此將外來文化拒之門外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到頭來只會導致傳統文化最終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沉淪,在世界人民面前被外人所拋棄。

………【第五節 開化中的煩瑣家庭交際】………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交際禮儀形形色色,如汗牛充棟。就我們中國來說,我國是聞名世界的禮儀之邦,作為文明標誌之一的交際禮儀更是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不僅因為我國的傳統交際禮儀自成體系,閃耀著璀璨的民族文化之光,還因為我國傳統交際禮儀曾是禮治的基礎,並一向被視為法治的必要補充,在社會中發揮著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職能。禮儀是一種生存狀態,它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發展,也關係到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禮儀也是一種生產力,講社會和諧,禮儀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中國曆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溫良恭儉讓”、“不學禮無以立”,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道德教育一直與社會文化建設息息相關,透過深厚的禮儀文化的營造,實現道德的教化,這就是中國傳統德育的一大特色。禮的精神核心是人倫關係、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之間秩序的建立,禮源於生活,首先表現為一種生活儀式,最後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

中國的商代已講究禮儀,而制禮則始於殷而成於周。從具體的社交禮儀形式來說,周禮已達到完備的階段,並有著名的《周禮》、《儀禮》、《禮記》三書傳世。《禮記》就記載了十七種禮儀,每一種又包含繁複的內容,正所謂“大禮三百,小禮三千”。習慣上是概括為六大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相見禮、跪拜禮。這些禮儀其實只是交際的形式而已,某些方面已成為統治手段的外化。歷代封建王朝,崇尚儒家的“禮治。”上升為禮制的部分,則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或者強調人們按特定的規律行事,約束人們的行動,保持社會的安定。而作為禮俗的部分,則以習俗的方式傳承,在人際交往中起潛在的、自發的調節、整合、潤滑人際關係的作用,使尊卑長幼有序、使上下左右和睦,以規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現代交際禮儀有了許多變化。除日常禮儀外,還有公務禮儀,宴請禮儀,推銷禮儀,談判禮儀,商場禮儀,酒店禮儀,涉外禮儀等等。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交際禮儀。人的著裝、佩飾、姿態、表情等也要合乎禮儀規範。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同其它國家、其它民族的友好往來和經濟合作日益增多。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有特點。透過介紹這些國家的禮儀和禁忌,向讀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