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我的道理。”
俞飛白立即解釋起來:“首先是胎質,元代釉裡紅的胎骨比較粗糙,有粗重笨拙的感覺。另外就是施釉的方法,早期的釉裡紅採用塗抹的方法。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
“至於線描紋飾的釉裡紅,那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裡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
俞飛白侃侃而談:“從這個盤子的紋飾來看,明顯是後期的作品,屬於線描紋飾,所以顯得比較規整,自然符合時代的特徵。”
王觀輕輕點頭,知道俞飛白說得沒錯。傳說釉裡紅的出現,也據有一定的偶然性。那是一個製作瓷器的匠人,在塑坯胎的時候,無意中把圍裙上的銅屑沾染在胎面上,由於沒有留意就直接把坯胎送到窯裡燒造。
等到熄火取瓷之時。忽然發現瓷器面上的那抹殷紅之色,經過一番追根溯源之後,才有了釉裡紅的誕生。然而由於工藝的不成熟,開始的時候是直接塗釉,再慢慢發展成為簡單的勾勒點染,紋飾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
真正把釉裡紅工藝發展到極致的,還是在明代時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尚紅,不僅僅是因為他依靠紅巾軍起家,更重要的是他姓朱。對於紅色天生有好感。還好他不算偏執,不然的話或許會將明黃色的龍袍改成硃色紅。
儘管如此,稍微瞭解明代官員服飾的人都應該清楚。明廷的高官大臣,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夠穿著紅色的官袍。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紅色的偏愛,覺得自己穿不上,那麼讓底下的官員披上,上朝的時候一眼望去。盡是絢爛的紅色,其實也蠻養眼的。
這樣的歷史環境下,釉裡紅肯定受到朱元璋的器重。進而成為了國寶級別的東西。但是中國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只要是好東西,總是喜歡山寨模仿。所以東西也未必就是現代的贗品,畢竟在清代民國也有仿品。
“儘管也有仿品,但是偽造的東西,肯定是儘量往色澤鮮豔,髮色純正方面靠攏,不可能仿得像這種灰紅偏黑的顏色。”俞飛白補充起來,理由也十分充分:“仿製次品,不符合造假人利益最大化的訴求。”
“你怎麼知道不是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蒼蠅再小也是肉,能賺多少是多少。”王觀輕笑反問起來,手上卻沒有閒下來,一邊小心掂量,一邊專注觀察。
“我不是說了麼,看胎就知道了。”
俞飛白撇嘴道:“不要忘記了,錢老指點你的時候,我也在旁邊的。他老人家說過,儘管釉裡紅的仿製品很多,但是如果是現代的仿品,那麼由於現代化碾磨技術的提高,胎質如年糕般緊密。至於真品,卻粗松得好像是沒皮的饅頭一樣。”
“哦。”
聽到這話,覃老先生目光一閃,有幾分驚訝:“原來是有高人指點,難怪敢斷定真偽了。”
“那當然,沒有三分三,哪敢上梁山啊。”
俞飛白笑眯眯道:“現在市場上的釉裡紅瓷器,大多數是來自瓷都。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全國開展了以縣級單位為基礎的文物收購保護工作,搶救劫後餘生的民間流散文物。”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國家文物部門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多次調撥、調劑工作,一些研究價值高的珍貴文物由小館調劑到國家大館收藏。為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家撥出專項經費,指令相關的科研單位進行被調文物的複製,以滿足被調單位展覽工作的需要。”
俞飛白娓娓而談:“毫無疑問,這項工作就落在瓷都各大瓷廠頭上,當時仿製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燒十件以上。出窯後挑一兩件給原調撥單位,餘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商人高價買走,然後拿到海外出手。儘管是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