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部分

我瞎說,我一看到你就想開玩笑,放心吧!日本人還不敢擊沉掛著星條旗的船,我們租的船都是m國船。”

馬遷安如此說,才讓基裡年科夫好受一點,隨後他就開始催著馬遷安研討新企業的規劃佈局。

馬遷安與劉頂帶著大量的資料,所有機器裝置的型號數量等各種細節性問題都要交代清楚,並由專家團論證配置,從而形成適合生產的生產線。這也是馬遷安急著來到共青城的原因。物資非常多,甚至還包括除了鍋爐以外的一座1。2萬千瓦電廠全套裝置。

對如何在平地上建設出來一個大型軍工基地這種事,馬遷安毫無經驗可以利用,他很謙虛,安靜的記錄與翻譯,中方的專家很少,做這種配置工作的基本上是s1專家,馬遷安在感嘆人才問題的同時,也堅定了塞人學藝的想法。

共青城的工業基礎非常的好,冶金、機械、動力、原材料等都有一定的保障。討論到原材料供應問題上時,伊萬諾夫知道這裡有馬遷安不少貢獻,他提供的十幾處礦藏地點都已經建起來開採企業,有的已經揮了作用,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伊萬趁休息的功夫,還偷偷問馬遷安還有沒有類似的情報,馬遷安只能“苦笑”。

魏拯民還在海參崴附近組織另外的人員,暫未出現。本地擔任平整土地,建設廠房,鋪設水電管道的中國工人有1萬3千多人,臨時腦是北滿省委委員張蘭生,這是一個只有32歲的老革命,相貌英俊,實際上在馬遷安看來,這位細看還有點眉清目秀大姑娘的樣子的“老革命”,曾擔任過北滿臨時省委書記,後任3軍政治部主任。

這些勞工經過近一個月的整合,已經形成了新的組織紀律性,魏拯民將他們中間的抗日被俘人員挑選出來作為基層領導者,層層選拔形成了比較嚴密的軍隊管理模式。

馬遷安到來後,拉著張蘭生當著伊萬諾夫的面,講明瞭抗聯與伊萬諾夫達成的口頭協議,即已經被整理組織好的3萬勞工中,抗聯可以分到2萬進行訓練與武裝,剩餘1萬人可交給伊萬諾夫參與各項工程建設。張蘭生一聽,馬上就想著手訓練新兵,慌得馬遷安與伊萬諾夫急忙阻止,這也太急了,眼下遠東到處缺乏勞動力,上哪去找替代這些建設工廠的工人去?起碼您得幹完這一段不是,這軍工基地咱也有份兒的。

馬遷安身在共青城,但他時刻關注著東北日軍的動向,每天必幾份電報給楊靖宇,從他那裡瞭解抗聯現在的處境與戰鬥,同時將自己在s1公開收集到的情報源源不斷會彙集回去,互通有無。

期間,他也去了抗聯留在s1的留守處,面見了魏拯民又探討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現實的狀況是:蘇軍在斯摩稜斯克又一次大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右翼在反擊蘇軍增援部隊的同時,出人意料的又前進了幾十公里,但由於後勤補給與後繼乏力,他們打完這場仗之後,自己也暫時停了下來。

按照日蘇達成的協議,日本人接收了北薩哈林島,並象徵性的派了一個旅團進入了勘察加半島,非日本人不想開勘察加半島,而是實在是無力開。

東北的日軍在蘇日邊界戰爭中喪失了3、8、12、19、51師團主力,但未丟棄番號,根據情報表明,日本從國內又徵召了大批新兵補充到這幾個師團中,新兵正源源不斷登6大連旅順港口與朝xIan釜山港口。

關特演(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並未像歷史那樣如期展開,關東軍現在正自舔傷口在療傷。

還有一些得到證實的情況表明,關東軍的一些二三線守備隊,偽滿洲國的一些地方部隊正6續開往小興安嶺外圍,加強對山中抗聯的封堵,其中有一份情報提到了“大討伐”的字眼。

對於日軍的討伐,馬遷安表示了擔憂,但楊靖宇給他的回電中表達了樂觀的情緒。組織一次幾萬人的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