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只是不知道怎麼對經濟這麼熱衷。
展開自己的靈覺,李雲微閉著雙眼,仔細的觀察著美人,“看”到她是在寫一篇關於日本金融市場當前走勢的分析預測報告,已經寫了有幾千字了,仔細讀來李雲才發現,這個女人不只是形象氣質俱佳,腦子裡還真有一些東西,幸虧他前世的時候學的是國際金融專業,對一些金融術語,計算公式還記得,才能夠看懂美女所寫的內容。
只見上面從宏觀、微觀兩方面,對日本經濟現狀進行了分析,大致內容如下:首先分析背景,二戰後,日本經濟創造了奇蹟,經濟迅速從廢墟中發展起來,經濟增值率高居發達國家之首,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逼伏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
1985年9月,西方5國財長在美國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決定提高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由於日本與美國貿易摩擦最為劇烈,日元首當其衝,日元兌美元的匯價從1984年的237日元上漲到1989年的138日元。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受到極大衝擊,為了刺激經濟的回升,並實現由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結構的轉變,日本政府實行了金融緩和與自由化的政策。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連續5次調低貼現率,使之降低至低於同期西方各國貼現率2。5%的水平。這雖然使許多受日元升值影響的企業迅速擺脫了困境,但同時也種下了惡果。
自從日本採取金融緩和政策後,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企業一般收益率從1986年的…17。2%,一躍而為1987年上半年的33。5%,下半年的50。9%。企業收益率的提高也極大地提高了對企業股票的評估價值,進一步影響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
日本國內儲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緩和造成的貨幣供應擴張以及外匯盈餘的驟然膨脹,產生了一股龐大的過剩資本。除了一部分尋找海外投資市場外,其大部分在國內湧入投資收益相對較高的資本市場。1985年至1990年間,日本企業投資總額為406萬億日元,但只有148萬億日元(即總量的36%)用於企業生產資料的投資,而其中64%的資金即258萬億日元流向了證券市場和房地產。過多的資金流入推動了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上升。
法人投機股市源自於1984年制訂的“特定金錢信託制度”它使日本大企業能夠將鉅額委託給信託銀行和證券公司,從事金融交易。因此,除了機構投資者的狂勢投機,法人資本的投機也成為股市膨脹的一大動力,並終於導致股市失控……
然後對日本近十年來的經濟政策,經濟規律進行了分析,自從1986年日本“平成景氣”以來,日經指數由1985年的12000點,開始持續上升。1987年世界股市危機中,日經指數稍有下降,但很快的率先“復活”起來,股價開始一路上漲,並帶動全球股市的回升。1980年個人持股比例為8。84%,1988年上升到14。5%;1987年末,日本股市個人股東已達2000萬人,相當於日本國民人口總數的1/5。到1989年底,日本的股票資產額已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3倍,資產價格如此急劇膨脹意味著經濟泡沫的存在。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由於心理預期良好、投機活動增多,炒買炒賣土地的現象非常嚴重,地價飛快上揚,地價的暴漲使投資者不斷對企業資產重新進行估價,擁有大片土地的大型企業身價倍增,股價大幅飈升,成為股市持續上揚的領頭羊。到1988年底,日本的土地資產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4倍;在泡沫最嚴重的1989年,日本大東京一地的房地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