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部分

擺了擺手,將眾人招到自己的身前。

“把各位叫到這兒來,源於我心裡的一個想法。不瞞各位,之前我去西安,是陪著前廣旗董事長,現任職於工信部的薛耀國去做調研的。我相信你們也都感受到了求職的不易,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真正有發展需求的企業,卻也正在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就比如正信。”

聽到這裡,眾人俱是一臉的興奮。

他們還以為李凡愚這是要直接錄用他們了,本來就想著來碰碰運氣,沒成想,真的撈到了直接進入正信這個牛企的機會!

可是李凡愚接下來卻話鋒一轉,“不過以你們現在的能力,卻還沒達到正信的用人標準。所以把各位叫來,我想試試一個辦法。一個既能解決各位就業,又能解決我們人才缺口的辦法。”

李凡愚的辦法,說起也簡單。

在汽車史未改變前的那個時空,他有段時間特別喜歡逛論壇。曾經在天涯的一個帖子裡,看到過一篇分析德國工業為何強盛的分析貼。

在那個帖子中,樓主將德國的教育體制很詳細的列舉了出來。

德國的教育體制分為兩個大類;即綜合類學校和技術類學校。前者就和國內的大學差不多,培養偏研究型人才。後者則是招收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並直接與企業掛鉤,培養中基層的技術人才。

但是和中華不一樣的是,這種技術類的高校在其國內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高,跟什麼藍翔青鳥那種給人感覺“只有差生才會去的學校”,完全不一樣。

在這類學校畢業的學生,深受企業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

得益於這種機制,德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型別非常均衡,可以高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和工業發展需求。

當時李凡愚就對這樣的機制很是讚歎。

但是以中華的國情,這樣的機制很明顯是行不通的;沒有經過歐洲工業革命的那種洗禮,沒有史的沉澱和對工業技術人員的重視,想搞這一套明顯是作死。

所以綜合現實情況和德國教育體制的啟發,在西工大一行之後,他便產生了一個想法;既然擁有良好理論知識的高校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而正信目前的中基層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且缺口巨大。

那麼,為什麼不能將這些擁有高學的學生培養一下,充實到生產線上去呢?(未完待續。。)

第380章:幸福短暫的小白鼠們

學生們一聽要下車間去跟技術工人學習,臉上都有些尷尬、但是飽受過求職之苦,面前有可以進入正信工作的機會,他們自然是不想放棄。

但是,在聽到學習期內按正信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並提供食宿的待遇,學習期後表現優異者直接錄用,並下派到生產線上擔任管理或生產職能後,眾人心動了。

不說別的,正信的最低工資標準,那也是三千五一個月啊、有不錯的工資,在學習期內表現的足夠優秀還能直接入職。

這待遇,貌似也不錯?

如此,再加上有鬥志滿滿的陳楠給眾人鼓勁兒,一群年輕人倒也欣欣然接受了李凡愚的安排。

送走了眾人,李凡愚將張教授和孫國義請到了辦公室。

對於他想把這些應屆畢業生“回爐鍛造”的想法,老張倒是表現的很贊同。

若論大學教育,整個正信裡再也沒有人比老張更有發言權了;現在大部分的高校教育,說得好聽點兒叫“專業理論性偏多”,用老張憤世嫉俗的話便是“虛無縹緲,脫離實際。”

什麼事兒只要與培養人才掛上鉤,老張就特別上心。於是在他思索一番後,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為這些學生單獨建立一個進修班,由工廠內的骨幹技師對他們進行授課,然後再帶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