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就這樣堂而皇之的擺在了木魚的左邊。雖然錯漏多多,但根據自己後來的經驗,易元如是揣測:“唸經嘛,橫豎是沒人能懂,圖的是個有人開口,無人明瞭。既打破了寂寞,又不會讓人迷失。如唸經者自己都讀不太懂的經文,那自然最完美!”
所以像故事的《壇經》自然被剔掉了,前半本很舊,後半很新,多少也契合了一枯一榮的真諦。
老“朽”們侃到無有定論處,就是道士先生出馬之時。易元本覺“啵啵”的有趣,很有高人的意思。一次就接了道士先生的班,令道士先生很滿意,如此,一老一小就更加默契了。易元還記得第一次敲“啵啵”時,發覺有所欠缺,也如道士先生般看著左邊的天書,也開始哇哩哇啦,道士先生很有點驚奇的看著自己,眼神很明亮。易元甚至一度將之和那些真正隱居山野的得道高人聯絡在一起。
敲木魚不難,而且多少也是份工作,讓易元蹭飯是也心安理得許多。再加上道士先生那明亮驚訝的眼神,易元自然賣力,就像打了雞血般,很有活力。
道士先生(二)
更小時候的事情易元記得不多,唯一清楚地就是父親很愛他,母親也很愛他!
他記得父親經常給他做些簡單的玩具:一個陀螺、紙紮的風箏、一個鐵環或簡陋的的彈弓。。。。。。還記得父親懷裡熟悉的菸草味兒,扎的人有點疼又有點癢的鬍渣子……
他還記得母親能燒出很多美味的飯菜,能講很多諧趣的小故事……母親親手納的鞋子、織的毛衣……就只記得了這些。。。。。。
他記得所有幸福快樂的事。
可似乎是某個清晨一覺醒來,自己就變成了一個人。
他還記得的是那天他翻過好幾個山坡,坐在通向鎮子小路旁的岩石上。就這麼坐著,沒有哭喊,就這麼坐著,看著,等著。一邊等,一邊用食指在岩石上挖呀挖……
一天就過去了。到傍晚村裡人將他抱走時,他只記得唯一的一件事,那巖縫被挖的好深……
還有就是頭天早上,那天他剛好滿6歲,該上學了,爸爸給他穿衣時,取笑說:“咱們元兒也要當大人了,要不要給你找個媳婦兒啊?”心裡雖有些莫名的高興,但鬼靈精的小易元覺得表現出惱怒害羞來更好,於是就猛地撞在父親的懷裡。只聽的父親哈哈的笑聲。。。。。
後來有幾次,村裡人似乎也想告訴他些什麼,遇事不驚,學會堅強的小易元卻總會尖叫著跑開,最後大家也就放棄了。6歲的易元,很排斥這些可能的東西,甚至恐懼。他總是告訴自己,只要自己明白,不是爸爸媽媽拋棄了他,仍然深深的愛著自己、自己也愛著他們,這就夠了。他不想知道其它什麼。
從此,易元就靠質樸的村裡人一起養活了。他本來就聰明乖巧,很討人喜愛,每有“盛宴”時,甚至還會特意的叫他。因為它的遭遇,有時更得人愛惜幾分。所以雖有潛藏著的恐懼的回憶,但日子也並不黑暗。
易元覺得自己並沒村裡人想的那麼脆弱,自己只是不喜歡和那些玩著幼稚遊戲,啥也不懂的小屁孩瞎攪和罷了。乾脆就從一年級跳到了三年級,還是覺得太幼稚,讀了一年又跳到了五年級,那時才感覺周圍人的心思稍稍正常了點。
五年級的學生得到鎮上上學,每天都要經過那個有著簡陋小廟的山凹。和道士先生愈發熟稔,敲魚唸經也更成家常便飯。
當道士先生敲魚唸經時,他會趁機整理下自己的情緒。雖然在鎮上已沒人知道自己是一個孤兒,當然,易元從不認為自己是孤兒,爸爸媽媽一直都在的,在某個很遠的地方,關心著、愛著他……他還是不太合群。
這在老師,村裡人的眼裡自然就是乖巧可愛的小易元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不能溝通。
“難道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