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參還是做足了功課的,風聞奏事嘛,若是連風聞都沒有,還奏個屁事,他今日在殿中所講的東西和事實也確實**不離十,雖然有小小誇張,卻還算沒有說謊。
緊接著,張參痛心疾首的道:“陛下想想看,朝廷剛剛要徹查鄧健一案,就鬧出了兵變,微臣聽說,指揮衙門的指揮後來也和徐謙關係匪淺,對他馬首是瞻,微臣在想,是不是這個指揮有什麼把柄在徐侍讀手裡,徐侍讀與他勾結,暗地裡發起兵變,趁機拿了姜昕姜大人,再嚴刑逼供,讓這姜昕做鄧健的替罪羊?”
……………………………………………………………………………………………………………………………………
第三章送到,月贊榜第六名了,還差一個名次,差一點點,只是這一點點的距離,決定了老虎的幸福生活。(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章:閉嘴
張參一番控訴,可謂字字泣血,毫不客氣,更可貴的是他事先做足了功課,抽絲剝繭,絲絲入扣,一番長篇大論,竟是一下子得到了滿朝不少人的認同。
張參最後拜倒在地,哽咽道:“陛下,此事不可不察,堂堂朝廷命官,勾結當地指揮激起兵變,擅拿兵備道副使,多半還要嚴刑逼供,為的不過是一己私利,關係重大,若是陛下不立即處置,若是人人效仿,社稷恐有傾覆之危。微臣建議,應當另委欽差要員前往天津衛,一方面赦出姜昕,另一方面暫時拿住徐謙,先從天津衛指揮入手開始查起,到時定能水落石出,還塘沽被屠百姓一個公道,還姜昕一個公道。”
最後的結論幾乎是致命的,其實兵變的事誰都覺得有蹊蹺,為什麼早不譁變晚不譁變,偏偏這個時候譁變?無非……是因為有人挑撥而已,而挑撥兵變對誰的利益最大?說穿了,還是徐謙而已,所以徹查徐謙,卻不能從徐謙身上動手,因為徐謙是侍讀,不好動刑,卻是可以暫時軟禁他,最恰當的切入點應當是天津衛指揮洪寬,因為鬧起兵變,他責無旁貸,既然如此,先治他的罪,這就有了嚴刑拷打的機會,只要他熬不過刑,必定要乖乖供出是誰勾結他,到了那時,一切真相就都浮出水面了。
朝臣們不少人聽的暗暗點頭,都覺得有理,這時又有人站出來,道:“臣附議,事關重大。既要徹查,就要徹查到底。朝廷既不會冤枉好人,更不能放過一個奸佞。況且涉及到了兵變,不可不慎。”
許多人呼啦啦的出來響應,一個個大臣如走馬燈一樣站出來:“臣附議。”
嘉靖不禁皺眉,本來他已經有了應對的準備,無非就是裝傻充愣而已,誰曉得今日竟如此激烈,他眯著眼,不發一言,心裡還沒有什麼計較。這時,卻有人興匆匆的道:“急報,急報!天津衛急報!”
這太監匆匆進來,卻是因為陛下早有旨意,若是有天津衛的訊息,無論何時何地都需立即來報,此時正在廷議,按理來說這是很無禮的舉動,可是偏偏因為嘉靖的這句吩咐。卻沒有在前頭加一個除廷議之外,卻惹得無數大臣不由翻起白眼。
真是豈有此理,廷議是什麼場合,也是小太監說闖就闖進來的?陛下這又是什麼意思。莫非宮裡連這點禮數都沒有了嗎?
嘉靖現在卻等於是有人替他解了圍,雖然心裡曉得到時必定有人要罵宮裡沒有規矩,現下也顧不得這麼多。忙道:“來,遞上來。”
一封奏書遞上。這奏書乃是徐階所上,星夜送來。俱言的是天津衛一案的經過,最後的結論是,此案的幕後主使之人便是姜昕。
若只是說姜昕認罪伏法倒也罷了,更駭人聽聞的是,便是那些濫殺無辜的黨羽也都已經拿獲,四十多個活口,也都紛紛認罪,他們的口供也都指向了一個人——姜昕。
有了人證,那麼罪名可就實在了,若是一般人,或許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