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作為監軍使,韓謙都說他資望略有不平,不足以說降高隆,鄭暉作為行營總管不能擅離大軍,韓謙又一副袖手旁觀的樣子,豈非只有父親才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然而他還不能說韓謙這話一定不對。
張平早年在內侍省僅僅擔任正七品的內寺伯一職,調到三皇子身邊,於荊襄戰事後才出任正六品郡王府椽。
韓謙「潛逃」離開金陵,張平出京到敘州傳旨,留下來出任敘州防禦使府監軍使、武陵軍監軍使以及沅江行營監軍使。
不過,監軍使僅僅是臨時的授官,並無對應的官階,而張平這個監軍使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實權,任職時間又短,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資望可言。
張平之前攜旨遊說洗英沒有問題,一方面洗英的地位以及對戰局的影響,都沒有高隆這麼突顯,另一方面對辰州土籍大姓的處置,天佑帝在傳到敘州的第二道御旨就已經言明。
然而此刻時機稍縱便逝,現在他們根本來不及派人去金陵請旨,就必須得有信昌侯李普這一級數的人出面,才有可能說服高隆獻城出降。
要不然的話,高隆、馬元衡這些人即便有投降之意,也會堅守到天佑帝下旨赦免其罪,有一定保障之後,才會獻城投降的。
張瀚率部投降,那是不投降就被會鄭暉、李知誥他們聯手圍殲,而投降後還要立即參與對武陵城的強攻,損兵折將千餘人之後,才獲得初步的信任,但對他這樣的降將最終要怎麼安置,還得看金陵的旨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