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工廠,就是電廠!哥,不是吹的,咱們村往前十年,一直乾的都是電廠的活兒,那電廠一個接一個起來,都是咱家蓋的!”
“有那麼多電廠要蓋?”
“這不知道,反正就是一直有的蓋!”
張逸夫瞬間陷入了思索,腦海中調出了曾經的資料,一閱之下,方才發覺趙紅旗所言不虛!的確,80年代末有一批電廠興建的熱潮!
電力的供需是一件有趣的事,面對這件事,業內有一個專門的名詞——
電力彈性係數。
要聊這個詞,首先要搞清楚用電需求的突發性與供電能力的滯後性。
所謂用電需求的突發性,就是指生產生活突然大幅度增長,比如鋼鐵、冶煉等大工程集中上馬了,或者電器便宜了,家家入手用電猛增之類的,這些事情趕在一起,用電量無疑一下子超越了供電量,造成缺電的情況,這在建國以來發生過多次,搞得電力行業領導焦頭爛額。
而供電能力滯後性,則是因為電廠建設週期太長,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六年,想想看,突然發現缺電了,然後趕緊規劃設計籌備建設電廠,再快也得兩年多才能補上缺口,而在這個過程中,用電缺口必定會越來越大,造成更嚴峻的缺電情況。為了應對那必將到來的需求,肯定會在同一時期興建多個大電廠以彌補這個缺口,規劃超前,越多越好。
倒黴的是,可能預測不準,幾年以後,也許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大家突然發現不少工廠都降低產量甚至停工了,電器太貴還是買不起……這就導致其實用電量增長沒有預計的那麼多,可卻興建了大量多餘的電廠,最麻煩的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建到一半的電廠總不能停了吧?於是便只能硬著頭皮建下去,同時停止一切新建電廠的計劃。
很顯然,趙紅旗所在的洪家村,便是在這個瘋狂興建電廠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本來生活過的好好的,突然有一天所有新工程都停了,再沒電廠的活兒幹,便造成了目前的情況。
就這個情況而言,真的不能再讓體制背鍋了,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時代、哪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像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這麼誇張,這種問題是始料未及的,是發展中必須交的學費,而這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學費也交夠了,差不多該到了發獎學金的時候。
是時候出現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來解決這件事了,我們需要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控制管理這件事,於是隨著國際交流與老一輩大哥們的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力經濟管理理論也應運而生,“電力彈性係數”便是理論分析中的關鍵依據。
但就這個係數而言,概念其實很簡單。
兩個數字,第一個數字是電力生產量年平均增長百分數。
第二個數字是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百分數。
用第一個數字除以第二個數字,便得到了這個彈性係數。一般情況下,這個數字大於1,則表示電力發展超前於經濟發展,小於1則表示滯後了。
當然,這個係數的作用可並非原理這麼簡單,專家們會參考這個係數,結合更多更細的資料,利用宏觀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毛爺爺思想等多方面的知識材料,進行系統化分析,最終確定將來的電力系統發展規劃,保證電力系統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適當彈性波動,免得再出現“缺電——建電廠——建多了——停建——又缺電”這樣麻煩的局面。
如果每一年這個係數的值都很穩定,並根據預測出的後幾年的經濟情況來適當波動,那麼這些專家便算是立功了。
進入90年代後,這個數值實際上已經越來越穩定,像趙紅旗這種情況,是之前的債,沒得辦法。
趙紅旗看著沉思的張逸夫,就算他突然打通任督二脈習得六脈神劍,也絕對不可能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