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以下兩個部位,林線以下是與宜農地相混的四季草場,林線以上宜牧地可分佈到5000米上下,最高達5800米。
這裡海拔3500米左右,四季草場就在不遠處。
早在朗傑他們提出要種蔬菜後,大家就瞄準了這塊地。
這裡離城近,通風、光照好、水源豐沛、土壤肥沃,最適合種菜。
“朗傑市長,你們有心了!”
看著陽光明媚,藍天白雲,眼前肥美的土地,錢多多似乎看到不久的將來。
成片的大棚裡綠油油的蔬菜、紅彤彤的草莓、掛滿枝頭的獼猴桃、葡萄,以及圓滾滾的西瓜。
這裡將是高原最富饒的地方!
打井的幾個老兵走走停停,東敲敲、西挖挖,挖了不少土,捏碎觀察,再放到鼻尖嗅嗅。
打井必須先找到水脈,只有在水脈上打井,才能打出好井,出大水。
沒有找好點位,打出的井要麼過一段時間就乾涸,要麼就是乾井不出水。
如何尋找水脈,錢多多不懂。
只知道根據地形,在山谷或低窪地帶尋找,因為水往低處流。
現代有用找水儀,以大地磁場為場源,以地下不同地質結構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自動生成地質剖面圖。
快速分析地質構造變化情況,確定井位、含水層和含水深度等。
這會兒沒有找水儀,錢多多很好奇他們是怎麼找水脈的?
找了一陣,最後選在向南斜坡下的一個地方。
“你們是怎麼找到水脈的?”錢多多好奇地看看四周,沒看出這裡有啥特別之處,除了位置低一些。
“呵呵,這是我們的經驗,我家祖上三代都是打井的。”找水脈的老兵笑笑,侃侃而談。
打井找水主要有三個參考依據。
1、有句口訣:“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環山的地叫撮箕地,地勢低窪,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機率大。
還有一句叫:“兩溝相交,泉水滔滔”。
在兩溝相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水。滲入地下的雨水,積蓄在土層和岩石的縫隙中,這裡打井很容易出水。
2、察看附近草木情況,有水源的地方,草木蔥鬱,地下水越豐盛,植物越旺盛,在這裡打井,基本就打在水脈上。
3、冬夏看地面。
冬天窪地結冰比較薄,夏天早晚有薄薄水層或溼潤的地方,也是水脈。
根據實際地形地貌,再對照這幾條,水脈自然不難找出。
這是老一輩打井人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幫助的情況下,輩輩相傳下來的實踐經驗,不像幾十年後只需一部找水儀測量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