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部分

想想看,一年十部引進大片,一部電影在影院上映一個月左右,留給國產電影的時間極為有限,現在的國產電影還無法和好萊塢大片相抗衡。

於是,有人呼籲每年要留給國產電影至少兩個月的檔期,在這段時間內不能有好萊塢大片上映,這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議案。

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有先例。

為了保護本國的電影產業,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限制好萊塢大片,規定影院每年上映的國產電影不能低於某個配額。

不過這同樣造成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某段時間國產電影扎堆上映,自相殘殺。

這都是電影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內的電影公司在好萊塢大片的刺激下,開始了國產大片的攝製工作。

南方一家民營影視公司和滬城電影製片廠合作,投資兩千萬人民幣打造屬於華國的大片,他們的口號是:挑戰進口大片,塑造國產精品。

這部電影由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青年導演胡雪華執導,片名叫做《蘭陵王》。

訊息一出,震動了國內的電影行業。

大家都很振奮,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在好萊塢大片的陰影下度過了一年時間,終於有人要反抗了,國產大片就要來了。

也有人表示擔憂,認為在現階段國產電影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無法和好萊塢大片相比,這麼大投資很難收回成本。

對比一下,《不見不散》的投資是八百萬,《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投資是一千萬,《活著》的投資是兩千萬。

在國內,兩千萬投資的電影票房要超過六千萬才能不賠本,想達到這個目標基本上很難。

不管怎麼說,這個訊息鼓舞人心,國產電影的大片之路從這一刻正式開啟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

到了年底,新聞媒體喜歡對各行各業做一個年終總結,電影行業也不例外。

《當代電影》雜誌對這一年國產電影進行了梳理和盤點,還附帶詳細的分析和點評。

其中就有關於好夢公司的文章。

經過兩年的經營,好夢公司因為製作了兩部高票房的娛樂片而備受業界關注,尤其是在喜劇電影上,為國產電影開創了一條新路。

兩次同型別電影的成功說明這種成功是有跡可循的,是可以複製的。

如果只是特例,那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正因為可以複製,才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低成本喜劇片取得高票房,這種以小博大的好事誰都喜歡。

絕大多數媒體把目標放在了馮曉剛和葛尤這對搭檔身上,認為兩人的組合是電影成功的關鍵,馮曉剛把葛尤身上那種平民氣質和小人物性情表現的恰到好處。

經過這兩部喜劇片的合作,兩人已經形成了一種品牌,具有了品牌效應。

唯獨《當代電影》把目光放到了電影的製片人林子軒身上。

雜誌社的編輯梳理了林子軒的成長軌跡,從電視劇到電影,非常的詳細,甚至包括林子軒在京城廣播學院的事蹟。

他們對林子軒做了一次專訪。

林子軒一般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可這本雜誌的主辦單位讓他沒辦法拒絕,它是由華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京城廣播學院合辦的電影理論期刊。

這相當於他母校創辦的雜誌,他怎麼好拒絕,以後還想不想在廣播學院的圈子裡混了。

華國國內的電影理論期刊眾多,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京城戲劇學院和京城電影學院的學報,還有各大電影製片廠旗下的雜誌。

這些期刊的專業性較強,不是普通的娛樂雜誌。

《當代電影》的編輯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