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就擴大了。美國這次搞朝鮮,是費了很大力量的,還強迫其僕從國家出了兵,連小小的盧森堡也出了一個排,二十幾個人。志願軍參戰不僅沒有擴大朝鮮戰爭,而且還推遲了世界戰爭。 ■(本文史料參考《陳賡軍事文選》等。作者系口述歷史專欄作家,著有 《家國光影:12位開國元勳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等)
>> 1951年秋,中國人民志願軍部分領導人與朝鮮政府內務相樸一禹在志願軍司令部門外合影。左起:王政柱、李貞(女)、甘泗淇、樸一禹、彭德懷、陳賡、鄧華。資料圖片
>> 陳賡與彭德懷在前線視察時,觀看連隊牆報。翻拍/曹海鵬(左)
>> 抗戰時期的陳賡。翻拍/曹海鵬 (右)
>> 陳賡之子陳知建。圖/曹海鵬
>>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勳典禮。周恩來代表國務院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大將軍銜,以及在京的上將、中將、少將將官軍銜。資料圖片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體制致公務員制度變異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地道戰到坑道戰(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既是孫中山思想的體現,也是近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追求。但“*”體制下的公務員制度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是保證國民黨的政治利益。國民黨的“*”體制對人才的需求與公務員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則相悖,造成了意識形態化標準與公務員選拔制度的兩難,進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國民黨的“黨化”標準滲入公務員制度。因此,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在承受“*”體制的巨大壓力下不斷地扭曲與變形。
姬麗萍、孫桂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體制下公務員制度的變異》
《史林》2010年第1期
改造“破鞋”
抗戰以前,華北農村婦女中存在著特殊的亞群體——“破鞋”,她們在抗戰初期動員婦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她們又具有實用主義傾向,政治立場搖擺不定,常常敗壞社會風氣,乃至淪為日本侵華工具,阻礙了抗日運動的健康發展。1940年後,華北根據地婦女運動進入建構秩序階段,大力矯治性亂現象,並對“破鞋”群體進行了建設性改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她們逐漸分化而趨於式微,其中部分轉化成為堅定的黨員、幹部和抗日群眾,既淨化了社會風氣,又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張志永:《從邊緣到主流:抗戰時期華北農村婦女特殊亞群體的演化》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為何要“訴苦”?
“訴苦”和“劃分階級”是蘇南土改運動中消滅地主階級、樹立新權威的一種有效動員手段,在改造傳統內向型鄉村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苦”、“階級”等話語的深入人心歷經了新政權與農民之間的一系列互動,成為農民國家觀念形成和社會重新型別化的發端。“訴苦”使農民的苦難從私域走向公域,將生存競爭轉化為階級矛盾;階級劃分根據土地、勞動、剝削等要素賦予鄉村成員新的身份特徵,把各種社會關係納入意識形態框架,確立了一種國家控制下的新型等級秩序。
張一平:《新區土改中的村莊動員與社會分層——以建國初期的蘇南為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10年4月號
怎樣“訴苦”?
本來,“訴苦”是私領域中的一種個體行為,與公共領域應該沒有交集。但在土地改革時期, “訴苦”卻悄然溜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