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察舉名單的首位,只是適逢黃巾亂起,名單未能及時上報朝庭。”
他心底裡早已將張角謝上了千遍萬遍,幸得黃巾作亂,孝廉名單未能上報朝庭,給了他個胡扯的機會,其實今年的名單去年底就擬就了,兩名察舉的全是裙帶關係,其中就包括安郡丞的一個親戚。至於劉澤未及冠之說,倒是事實,順帝時尚書令左雄曾上書建議將舉孝廉的年齡限定在四十以上,但後來執行中根本就行不通,年齡限制形同虛設,但至少得及冠,卻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曹操“年二十,舉孝廉”可是史書上明文記載的,貌似賈詡舉孝廉時的年齡也在二十多歲。
劉澤看那安郡丞一眼惶恐,心想名單上有我才是見了鬼了。
劉虞倒是不以為疑,道:“今黃巾作亂,道路隔阻,所以此番皇上旨意幽州之事由本官臨機決斷,便宜處置,這名單呈上來吧。”
安郡丞一路小跑地下去了,不多時,交上一個名單來,卻是墨跡未乾,還沒等劉虞疑問,搶先道:“混亂之中,郡府文書多有損壞,卑職只能重眷抄一份。”
劉虞點點頭,顯然沒有追究什麼的意思,看了看名單,劉澤自然是列在首位,後面還有一個人的名字,說道:“劉澤的孝廉本官核准了,至於其他人尚待本官核查,為朝庭舉賢,還是馬虎不得。”
舉孝廉有著一套相當繁瑣的程式,首先是各郡國提名,依郡國的人口多寡,每年一到兩個名額(汗,這錄取率比高考可差多了),被推選為孝廉的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潔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通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舉薦上來計程車子或官吏還需要到中央考試,由三公府主持,考試辦法有對策(命題考試)和射策(抽籤考試)兩種。合格者入郎署為郎官(注意,這不是實職,類似於實習生之類),承擔宮廷宿衛,目的是使之“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務。然後經選拔,根據品第結果被任命不同的職位,如地方的縣令、長、相,或中央的有關官職。但此時劉虞的一句話就將劉澤的孝廉定了,多少令在場諸人包括劉澤之內大跌眼鏡。
劉澤拱手道:“孝廉之舉關乎朝庭大事,叔父切不可因小侄而廢。”
劉虞笑道:“值此朝庭危難之際,正是用人之時,何須拘泥於繁文縟節,潤德無論孝悌還是品行,都是無可挑剔,本官舉賢不避親,這孝廉潤德完全可以當之。文書之類本官自會上報朝庭,至於策試之類就免了吧,也不必再去京師郎署去任郎官。幽州危難,你我當共同進退,此番若能擊退黃巾,自有封賞。”
劉虞對劉澤的提攜之意傻子也不難看出,安郡丞更是一臉諂笑地道:“劉公子不但孝悌感天動地,值此國難之時,更是挺身而出,當為青年才俊之楷模,劉使君此舉為國選賢,於法於情皆說得過去。”
劉澤看了他一眼,這傢伙在官場混跡多年,果然有點道行,這臉比書都翻得快。劉澤那裡知道,方才在下面寫名單的時候,安郡丞寫上劉澤的名字之後,本來將他外甥的名字跟在了劉澤的後頭,上任的太守翹了,他的親戚上不上榜根本就無所謂了,但一想到劉虞可是出了名的清正廉明、剛正不阿,還是果斷地將他外甥的名字劃掉了,和外甥的名額比起來,還是他的前途更要緊。果然劉虞除了核准了劉澤之外並沒有核准另外一個人,不過這就與他無關了,這個人是前任太守劉衛的親戚,劉虞就算追究也輪不到他頭上。
就在他們敘話之際,鄒靖上前稟報:“稟報使君,據斥侯探報,黃巾賊將程遠志已統兵五萬,向涿郡殺來,現已離城不足五十里。”
第一百三十八章 設伏大興
劉虞一驚,道:“傳令下去,四門緊守,全城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