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結成聯盟,利用宋國牽制趙國的重點防範物件齊國和魏國、韓國,以免被其攪壞攻滅中山的好局。宋國也想利用趙國牽制齊、魏,以便於兼併齊國和衛國之間的鄰近土地。面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同時,大舉進攻中山國。
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採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戰士們一種自發的行為。這不是某個人的創造,而是根據軍事鬥爭的實際需要,很自然地採用了更容易獲勝的鬥爭手段而已。可以說,遊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騎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過很長的時間。胡人的遊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在與中原農耕文明國家的作戰中,由於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性都很強,經常能夠取勝。趙國與秦國、燕國這些與遊牧民族國家接壤的國家,在幾次敗給胡人後,便採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僱傭騎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難指揮,華夏族的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願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趙武靈王透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建立了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除了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外,胡服騎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趙國是一個遊牧文明重於農耕文明的國家。趙國是華夏系統中與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國家,公室與戎狄的通婚程度也遠遠高於秦國和燕國。秦國和燕國公室的通婚物件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國。趙國的文化如同他們國君的血統裡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樣,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混合體,趙國的戎狄化比秦國更嚴重。趙武靈王即位後,重用出身於樓煩的樓緩和出身於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親的託孤重臣肥義,趙國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趙武靈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趙國雖然也採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異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農耕文明的中心邯鄲,華夏族大臣則到遊牧文明重鎮代郡為官,以期達到加強兩種文化的交流和國君控制兩派大臣的目的。但這種辦法顯然功效不大,代郡與邯鄲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成為了趙國政變的兩個牢固據點。而且,代郡的勢力不斷滲入到遊牧文明的另一個重鎮太原郡,邯鄲則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黨郡,趙國的南北分裂局勢在擴大。趙國的兩種文化、兩大政治勢力處於不斷的爭鬥狀態,而且越離越遠,這需要趙武靈王鐵腕整合,明確各自的地位,將其整合為一個依賴重於排斥的整體。
趙國的內政與其他中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國家的內政矛盾主要體現在宗室貴族與多為地主、自耕農出身的軍功貴族之間的矛盾,而趙國的內政矛盾則體現為華夏族大臣與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間的矛盾。兩派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由於華夏族的大臣蔑視、排擠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曾發生多起爭立國君的政變,其頻繁程度為當時各國之最。在爭立國君的兩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