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面折辱他,只是激將法,請你暗中幫助他。";這個門客立即追上張儀,與之結交,出錢出力幫助他在秦國發展。還沒等張儀報復蘇秦,蘇秦的門客就告訴了張儀事情的真相。張儀感動之餘,發誓只要蘇秦掌握合縱聯盟,自己就不去找趙國的麻煩。
還有一個版本的說法是: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現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這樣才能施展你我的抱負才華。以天下為餌,受萬眾矚目。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可信,大概是因為他們影響甚大而敷衍出的故事罷了。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藉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定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公元前328年,張儀開始他的“連橫”計劃。首先策劃了一個打拉結合的對外策略。距離秦國最近的是魏國,秦國把佔領魏國的城邑退還回去。魏國剛被秦國打得大敗,一時間不知道該高興還是害怕,同時,張儀勸說魏國與秦國搞好關係才能長久立足。雖然沒有同意結盟,但向秦國獻出上郡、少梁十五縣(今陝西東北部)的地方。從此,秦國佔領了黃河以西地區,在地理上取得了主動的優勢。對於燕國,秦王則把女兒許配給燕國太子,以此拉攏。合縱聯盟很快出現了裂痕。如此一來,張儀不僅實現了自己對蘇秦的承諾,未進攻趙國,同時秦國沒用戰爭,就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後來,秦國運用這種策略越來越純熟,獲得的利益也越來越多,韓、趙、魏、燕、楚都在這種戰略面前敗下陣來,爭相送土地給秦國。為了說服魏國歸附秦國,張儀辭去秦相職位,到魏國活動。魏王當時正處於焦頭爛額的危機之中,把張儀當作救星,拜他為魏相,卻不知這個魏相乃是秦國的大臥底。張儀不停地用花言巧語勸魏國歸附秦國,魏惠王始終未予採納。張儀在魏國活動了四年,一直沒取得什麼成果。直到魏襄王即位,張儀又勸魏國歸附秦國。魏襄王開始也不聽,於是張儀暗中聯絡秦國,讓秦軍進攻魏國。秦軍打敗了魏軍之後,齊國覺得有機可乘,也來攻打魏國。觀津一戰,魏國又被打得大敗。之後,秦國又進攻韓國,斬首八萬韓國士兵,天下為之震撼。張儀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對魏襄王分析說,天下諸侯雖然合縱對抗秦國,但就連親兄弟也會為分家打架,何況是各國!六國間矛盾重重,不可能真正團結,因此合縱政策定會失敗;為了魏國的利益思量,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附在秦國強大的羽翼之下。魏襄王或許是心理壓力太大,終於被張儀說服,背叛了合縱聯盟,請張儀去溝通秦國,依附了秦國。張儀也結束了臥底生涯,回到秦國繼續當相國。三年後魏國又背叛秦國,參加了合縱,不過終歸是投降過的國家,沒有什麼骨氣,被秦國狠狠教訓一番後,又歸附了秦國。
公元前314年,秦軍擊敗趙、魏、韓三國,奪取了大片土地:趙國的中都、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