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還東吳後,派諸將剿滅東吳各處山賊,不數月,盡皆平復。大江之中,有戰船七千餘隻,聲勢大振。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水陸兵馬。
205年三月,孫權又議征伐黃祖。令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淩統為副,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細作探知,報至江夏。黃祖急聚眾商議,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來迎。混戰中,呂蒙、淩統奮勇擊殺鄧龍、陳就,大敗黃祖軍。蘇飛被東吳諸將圍攻,不敵,被潘璋所擒。黃祖知兵敗,不敢守江夏,棄江夏往荊州而走。於路被吳軍伏兵拿獲。孫權令皆斬。孫權知劉表不久必來複仇,江夏孤城難保,遂退回江東。
卻說孔明探知東吳已攻殺黃祖,現屯兵柴桑。二人正商議間,劉表令人請玄德赴荊州議事。孔明曰:“此必因江東破了江夏,劉景升欲請主公商議復仇耳。某當和主公同往,相機行事。”二人遂往東吳。路上,玄德問孔明曰:“若景升令吾征討江東,可應否。”孔明曰:“如此必與江東結仇,於主公日後大業不利。切不可應允,但說容歸新野整頓兵馬。”劉備入荊州見劉表,劉表對蔡瑁相害一事謝罪不已,劉備相謝。劉表談欲請玄德領軍復仇。劉備道:“黃祖性暴,不能用人,以至於此。今若興兵南征,萬一不勝,又與江東結仇也。他日若北方一統,領兵來徵,恐荊州獨木難支,不如結好。”劉表道:“即如此便作罷。吾今年老多病,常昏沉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吾,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劉備心動,卻曰:“弟願為兄長竭誠盡力,輔兄子鎮守荊州;但憂蔡氏等不能相融耳。容某再思之。”遂辭出,回至驛館,談及此事,孔明曰:“劉景升有讓荊州之意,主公奈何卻之。”玄德道:“非吾不取。一則景升待我甚厚,心中不忍。二則蔡氏宗族現掌荊州兵權,若不除之,荊州不可得也。”孔明稱善。
正商議間,忽報公子劉琦來見。諸葛亮與劉備相視一笑道:大事成已;待吾等與其一會。玄德接入劉琦,琦泣拜曰:“繼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玄德曰:“此是當家事,奈何問我?”劉琦因見孔明微笑,便問計於孔明,孔明不答。少時,劉備送琦出,密謂曰:“諸葛軍師聰慧非常,我觀其必有良謀也。賢侄來日請其,當如此如此,必有良策救汝。”劉琦大喜,乃出。次日,玄德佯推腹痛,令孔明回拜劉琦。劉琦將孔明約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道:“亮客居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倘有洩露,為害不淺。”說罷,便要告辭。劉琦力阻,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間,其亦曰:“繼母不見容,乞先生一言相救。”孔明變色,又欲辭去。劉琦無奈道:“我有一古書於樓上,請先生上前觀之。”孔明甚為愛書,便與琦去。至樓上,劉琦暗命人撤去樓梯,又問計於孔明:“吾旦夕將亡,先生為何不以一計相救。”孔明急起,便欲下樓,奈何樓梯已撤去。無奈道:“疏不間親,亮何能為公子謀。”琦曰:“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願死於先生之前。”即欲拔劍自刎。孔明急止之道:“已有良策。”琦大喜,急問之。孔明笑道:“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黃祖新亡,江夏無人鎮守,公子何不上言,乞重兵屯守江夏。一則避禍,二則有重兵在手,他日有變,亦可相應耳。”琦大喜,拜謝。遂命人送孔明回。孔明回見玄德,談及此事;密謂玄德曰:“劉琦此子甚敬主公,又無主意。待景升死後,我等可與其共誅蔡氏一族,立劉琦為主,劉琦必對主公言聽計從。荊州豈不唾手可得乎!”劉備大喜與其相視而笑。
次日,劉琦上表欲守江夏,劉表猶豫未決,請玄德共議。玄德曰:“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公子自守。東南之事,兄父子擔之,西北之事,備願當之。”表曰:“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