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在海上自立為王,與東瀛、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交易,買賣做得非常之大。 當地的百姓爭先恐後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汪直麾下,跟著他一起做走私生意。所以倭寇之亂,真正的死結還是禁海。 只要朝廷開放海禁,允許商人出海做生意,那些倭寇甚至不夠商人殺得。 就像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參與造反的百姓何止百萬,但最後還是被地主組織的團練湘軍、淮軍擊敗。 倭寇再多,跟太平軍還是沒法比。因此他們要是敢擋財路,項南相信,都不用朝廷出兵,那些商人都先不幹了。 因此項南在粵州、泉州、明州、滬江等四地設立海關,開放港口,准許商人出國做生意,並且準備外商來做生意。 不過地點限制在這四座城市,沒有朝廷頒發的詔書,不得隨意離開四座城市,以方便管理。 …… 開放邊關貿易,對明朝來說,也是一件新鮮事。 朝臣們雖然也有反對的,但聲浪並不大。原因很簡單,開放互市,雖然也算是違背祖訓,但是畢竟沒有觸碰到他們的利益。 可是“一條鞭法”,卻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僅其中的一項“清量田畝”,就不知要開罪多少人。 畢竟在明朝一旦考上秀才,都能免八十畝田的稅賦;考上舉子,能免四百畝田的稅賦;考上進士,能免兩千畝田的稅賦。 因此一旦考上秀才、舉人或進士的話,就會有大量的鄉民來投獻,希望把田地掛在他們名下。 而因為官官相護的緣故,很多舉人、進士名下的田地,其實遠超赦免的範圍。但因為他們將來都能做官,所以地方官都假作不知。 如此一來,這些官員、士紳都不交稅,那平民百姓就只有多交稅了。 如果朝廷清查田畝,他們的事就瞞不過去了,所以才大力抵制“一條鞭法”,而對開放互市沒那麼講究。 但其實互市,才是項南最想要做的。喜歡拯救諸天單身漢()拯救諸天單身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