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平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湄南河平原面積十五萬平方公里。
再加上之前拿下的紅河平原,有了這三處地方後,宋閥不僅有了立足之地,而且還有了以此為基地擴張的資本。
因為佔據東南亞之後,往南可以到馬來、印尼,往東可以到呂宋,往西可以到蒲甘、天竺,往北與中原相接。
只要實力夠強的話,大把可以探索的空間,只要實力夠強的話,大把可以探索的空間。就像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法蘭西一樣全球殖民。
這跟中原皇朝不一樣。
事實上,中原皇朝發展到最盛時期,也就是北到漠北,南到安南,西到中亞,東到琉球,已經是極限了。
再拓展下去的話,就算打下來,也很難施行有效管理。
因為中原皇朝講究的是中央集權制,一切政令由上面裁決。因此如果疆域太廣的話,上通下達就要一兩年時間,那就來不及了。
而歐洲奉行的是分封制,各殖民地總督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擁有行政權、立法權、軍權、徵稅等權力。
可以說,每一地的總督就是每一地的土皇帝。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自然也熱衷於拓展領土。
這種分封制,中國其實也施行過,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就是分封制。但是分封的領土太多,容易導致君權旁落。
戰國晚期,周天子去世時,連辦喪禮的錢都沒有,只能向諸侯國求助。周赧王欠下富戶鉅款,無力償還,只能逃到高臺躲債,所以留下了“債臺高築”這個成語。
因此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將分封制就改成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這樣有利於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經濟發展。但是弊端就是權力高度集中,導致地方自主發展受限,邊疆管理效率低下,應對突發問題乏力等等。
項南就希望以後在東南亞半島施行郡縣制,而在其它地區實行分封制。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基礎盤的穩定,又能保證疆域的不斷擴大。
當然,這是後話了。
……
就在項南率軍在東南亞開疆拓土的時候,宋缺也與李閥展開談判,自己願意名義上歸順李閥,向其稱臣,並送還被俘的李建成,但是李閥從此之後不得再攻打嶺南。
李淵得知韶關大敗的訊息後,本來是一籌莫展,擔心宋缺會趁勢反擊,把之前輸了的贛州、荊楚、閩浙、江南、江夏、江都全部奪回來。
為此他正準備調集兵馬,嚴防死守,甚至都想要御駕親征了。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卻收到了宋缺的降表,表示願意歸順李閥,並釋放大兒子李建成。
這讓李淵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宋缺的緩兵之計,還是因為別的原因,一時間都有些茫然。
因此他立刻召叢集臣商議對策,但大家也都是莫衷一是,認為此事的確很蹊蹺。
以宋家的實力,要再次北伐並不難。畢竟長江以南那些地區,李閥只是佔領,但並未完全掌控。
只要宋閥大軍一到,分分鐘都會倒戈。畢竟他可是連十二萬李閥主力都打敗了,還有那座城池頭鐵,敢跟他硬碰硬?
可是明明放著大好形勢卻不利用,卻還要選擇名義上的歸順,到底是何道理呢?
倒是李世民看明白了,知道宋閥之所以不再北伐,是因為宋閥不想再輕啟戰端,所以他提出歸順是很有誠意的。
就像當初李閥的軍隊感染瘟疫,糧草匱乏,又連吃敗仗,只能回到贛州休整的時候,本來也是宋閥出擊的良機,可是他們並沒有痛打落水狗,反而只是修復了韶關的城池而已。
因此他建議父親接受宋閥的提議,繼續封他鎮南王,名義上統一嶺南。這樣才有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