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隨著商船來到中國,為在中國的日本人做一些走私交易,或者打打殺殺的事情。
日本浪人看到天皇演講的時候非常吃驚,尤其是聽到演講的內容。
就算那位扮演天皇的中國演員用的是中國話,還是能感受到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林子軒在影院內安排了人員,盯著那幾名日本浪人,一看到他們想鬧事,便上前制止。
這些人是馮敬堯的手下,在法租界混的,下手比較狠,把鬧事的日本浪人拖出了戲院。
電影繼續放映,中日海戰即將打響,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到,便誘使清朝出兵朝鮮,從而導致中日兩國在朝鮮交兵。
戲院內,當看到一艘艘北洋軍艦被日本軍艦擊沉的時候,觀眾心中極為憤懣和壓抑。
這些沉沒的軍艦都是道具模型,只是做的較為逼真。
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日本軍艦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關鍵時刻,鄧世昌憤然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
於是,他下令致遠艦朝著吉野號撞去,意圖同歸於盡。
這裡有幾個特寫鏡頭給艦上的官兵,每一個人都是直視前方,毫不畏懼,抱著必死之心。
觀眾看到致遠艦上官兵拼死一搏的場景,紛紛熱血沸騰,鼓掌叫好。
這就是電影。
在現實中,鄧世昌或許沒有下令撞擊日本軍艦,或許也有官兵貪生怕死,但在一部宣傳愛國主義的電影中,他們必須這麼做。
只要觀眾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這部電影就算成功。
隨著致遠艦的沉沒,鄧世昌的犧牲,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哀傷的音樂響起。
觀眾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等待著影片最後的結局。
然而,畫面一轉,來到了旅順城內。
在黑白畫面的電影中,一抹紅色出現了,一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行走著。
雖然是熱鬧的集市,人來人往,卻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似乎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那個小女孩更像是一個幽靈或者鬼魂
一瞬間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二章 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
看到一部黑白電影中突然出現彩色影像,還是這麼詭異的場景,觀眾極為震驚。
這是放映員弄錯了膠片,還是真的鬧鬼了?
這一段鏡頭和前面的內容很不搭調,不是一種風格,就像是兩個人拍出來的一樣。
這樣想並沒有錯,這的確是兩位導演合作的成果。
林子軒看過洪慎拍攝的膠片後才發現這個問題。
鄭證秋和洪慎都是風格化的導演,也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導演,兩人無論是拍攝風格還是美學原則都不相同,而且很難相容。
鄭證秋早年痴迷京劇,後來專攻話劇,最後在電影上獲得突破,屬於自學成才。
洪慎在美國哈佛大學習文學與戲劇,又在多家美國學校進修導演專業,是標準的學院派。
鄭證秋的電影注重情節的張力,不太重視結構和美學。
洪慎則是完美主義者,他注重電影的整體效果,反而對情節不怎麼看重。
所以,兩人拍攝出來的電影風格迥異。
這是林子軒沒想到的,他不是電影方面的專家,寫寫劇本可以,卻很難考慮的周全。
於是,他只好把電影全才但杜予請過來進行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