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這27噸的重量可比之前23噸的正常起飛重量多了足足4噸,23噸的時候跨音速過載都只有5。5G,想想27噸的時候跨音速過載會爛到一個什麼級別,那簡直就是不忍直視了。
與之相應的,F…15戰鬥機因為空重並沒有蘇27大,機體結構也比較敦實,因此也是大部分實現了設計要求的全包線範圍9G過載,當然後來也有爆料說F…15有部分飛行包線中過載是限制在7。5G左右。
但是這7。5G的過載,那也是軟骨病的蘇27可望而不可及的,除非願意犧牲空重給機體結構進行加強,這才有可能讓蘇27系列的跨音速過載從5。5G增加到6。5G或者7G,到時候殲11的飛行包線範圍絕對可以有很大的改觀。
你再加上換裝數字式電傳飛控之後,不說像蘇27M那樣放寬20%的靜穩定度,放寬10%總是能夠達到嘛!再加上結構補強之後的許用過載增大,這時候的殲11才能夠算是一款合格的重型戰鬥機,一款真正的長腿重型制空機,到時候就算遠距離大內油飛到黃海,也能夠好好地同F…15/16喝上一壺。(未完待續。)
第八百八十五章:重點專案
讓殲11小步快跑,走上一位面殲11的道路,不需要對蘇27系列的機動效能再進行強化,只需要對結構進行加強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只要能夠保證殲11的機動性不會比老前輩蘇27弱就差不多夠用了。
當然這實際上差不多也能夠算是上一位面蘇30MKK走的路子,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蘇30MKK是從雙座的蘇27UB基礎上發展而來,機動性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損失,但蘇30MKK有還算可以的多用途作戰能力。
但說實在的嗎,就上一位面的蘇30MKK到了共和國之後,更多的也都是被用作了空優作戰,空地作戰模式真就沒有讓這傢伙用上過幾回,所以實際上共和****對重型戰鬥機的作戰任務實際上就是空優,而並非是空地/空海作戰。
更何況在這一位面還有殲18擺在那裡,對於多用途作戰任務而言,殲18絕對是現目前國際最頂尖水平,就算蘇30系列將也不好說能夠強過殲18。自然這一位面的空軍就更不可能說什麼要給殲11加上多用途作戰能力,自然單座就會是必然選擇。
大致上來說,王長慶還是比較明智地選擇了聽取楊輝的建議,實在是因為此時的殲11不能夠慢工出細活。
“確實是很有道理,也難怪不得當年的011基地可以在你的帶領下,經過短短地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對整個航空工業的垂直整合,中航西南現在就算放在全世界航空工業中,也是能夠算的上前五的大型公司,這次你的建議我聽了,殲11的首批次國產化技術標準就按照剛才你建議的那樣來。”
作為多年的同學,同樣也是作為中航西南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的大型專案總設計師,充分聽取對手的意見和看法也是一種要求,至少現在的王長慶達到了,至於以後殲11專案之後雙方又會不會展開激烈的競爭,這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就好想這時候楊輝心裡面神遊天外所想到的一樣,蘇27家族的國產化終究還是落到了奉天這邊,那麼上一位面那樣的總設計師長期勞累,在因公殉職的事情是否又會再次發生,現在殲11的總師是換成了王長慶,是不是有可能避免上一位面的悲劇?
又想到上一位面殲15的總師實際上是因為趕進度才最終殉職,那麼現在的殲11同樣也需要趕進度,王長慶是不是
“專案固然重要,但是你做為總設計師在專案開始開始之後肯定會非常勞累,所以還是應該多多注意一下身體,之前我們中航西南已經有出現過專案高階管理人員因為過度勞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事。這次你們這邊要趕進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