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五代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乃是一個千古一絕的詞帝,但是他這皇帝可是做的不怎麼樣。然而,他對大周后和小周後姐妹的寵愛,也是千古流芳。這一日在大殿之上,他與九弟李從謙商議征討吳越國,手下的五個忠勇伯也是極力贊同。其實,對吳越國這種趁火打劫的做法,南唐的君臣一直如鯁在喉的難受,只是礙於吳越此時已經與北方的大宋王朝沆瀣一氣,而且基本上算是舉國投降了北宋,所以吳越王才敢明目張膽的在南唐的邊境擄掠。
李煜本想隱忍,因為大宋已經平滅了南漢國,在漢陽陳兵數十萬,如果水師順江之下,也就是一天就能打到南唐的都城,還有在荊南厲兵秣馬的宋軍,這些對南唐構成的威脅已經讓李煜頭痛不已。然而,如果輕易的就此投降,不但滿朝文武不答應,想起自祖父烈祖開始創業,一直以大唐正統自居,不戰而降有失臉面。李煜因此猶豫不決,在戰與不戰之間左右搖擺了三四年。
與此同時,大宋朝的皇帝趙匡胤忙於征戰北方,這統一的事也要一點一點的來,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解決才行,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行伍出身的趙匡胤明白這道理,況且南方一直都是被稱為荒蠻之地,是南蠻之所,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但是,北方則不同,雖然也是很多蠻族建立的政權,可是這些蠻族與漢人文化交流的時間少的百年,多的有幾百年,漢化程度極高,所以也很知道重用漢人治理國家。所以,地方的小國此起彼伏的征戰,都能取得很好的戰績。只是因為這些當了皇帝的人,坐上皇位之後就沒有了雄心壯志,開始奢靡享樂,導致國勢日下,再被手下的大將或者重臣控制,再失了國而已。這樣的更迭,加上唐末的藩鎮割據,已經上演了近百年。
直到趙匡胤出世,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十幾年之間就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在此中又收降了很多能征慣戰的大將,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楊家將,就是北漢大將,被趙匡胤滅了北漢後投降的。如此一來,大宋朝兵多將廣的不可一世,就把矛頭指向了南方等小國家,比如南唐、南漢、後蜀等偏居一隅的小政權。趙匡胤平滅後蜀,得到了花蕊夫人喜不自勝,但是有人告訴他,南唐的小周後比花蕊夫人又更勝一籌。所以,趙匡胤當即把徵南漢凱旋的大軍全部屯在了漢陽這個水陸關鍵之處,只等時機成熟,就要揮兵東進,並且在荊南也訓練水師,這樣兩路人馬並進,南唐指日可待。
趙匡胤為了取得軍事上的優勢,已經調動了自己差不多一半的大軍,除了在西北防禦大遼等國以外,甚至把拱衛京師的御林軍也抽掉了一部分,只為了一戰而攻滅南唐。與此同時,趙匡胤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宣召李煜到洛陽來。
李煜當然知道這是鴻門宴,怎麼可能上當,於是以身體患病為藉口,連續兩次拒絕了趙匡胤的詔令。最後一次,是在李煜準備出兵征討吳越國前不久,李煜此時已經下了決心要討伐吳越,而且也看清了趙匡胤的狼子野心,於是對李穆回書一封,讓他交給趙匡胤。他在書信中這樣寫道: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有一死而已!
趙匡胤得到李煜的回書,立刻下了征伐的決心,下令準備攻取南唐的諸軍做好一切準備,只等他一聲令下就迅速開動。但是,此時的南唐還有很多能打的戰將,以及三十多萬的大軍。所以,趙匡胤也遲遲沒有下決心。他就唆使吳越國和閩國騷擾南唐邊境,想看看南唐的軍隊到底是什麼戰力。
正在這時,南唐又派了鄭王李從善來了,他帶來了李煜上的表,請求去除不名之禮,也就是在今後雙方來往的文書中不再稱呼李煜皇帝,可以直接題寫姓名。趙匡胤不用想就明白了,這是李煜的緩兵之計,他一定是厲兵秣馬的準備征討吳越了,先把我這裡穩住。趙匡胤想,反正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