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頁

以上所說尊題、熟練、內容安排、表現手法、敘、議根本等等八股文寫作方法,實際都是很原則、很膚淺的一些皮毛。照前人細緻地講起來,什麼&ldo;理、法、辭、氣&rdo;什麼&ldo;鍊字&rdo;、&ldo;鍊句&rdo;,什麼&ldo;局勢&rdo;、&ldo;柱法&rdo;、&ldo;句調&rdo;,什麼&ldo;不散神&rdo;、&ldo;不破氣&rdo;……凡此種種,那就更無窮無盡了。制義源遠流長,八股文作法早在元代就有人講究了。劉熙載《藝概》引元倪士毅所作《作義要訣》道:第一要識得道理透徹,第二要識得經文字旨分曉,第三要識得古今治亂安危之大體。這三點其實已說到八股文作法的本質上。本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而劉熙載在引文後卻又加一派&ldo;大道理&rdo;的按語道:

&ldo;餘謂第一、第三俱要包於第二之中,聖人瞻言百里,識經旨則一切攝入矣。&rdo;

這就是把&ldo;聖人&rdo;神化了。既否定了第一點&ldo;識得道理透徹&rdo;,即思維嚴格訓練、思路清楚這一內在因素第一位的重要性,又排斥了第三點歷史知識、史識史斷等淵博知識的重要性,而認為&ldo;識經旨&rdo;一通百通,便失去其論述的客觀性,而是故作高調、大打官腔。忽然想到;現在人發表意見時,亦常常作此論調,所說內容雖不同,而調門卻是一致的。不禁啞然失笑。這不但不符合別人的客觀實際,也不符合他自己的客觀實際,他的《藝概》一書,前面《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等數種,無不道理通達,見解扼要,真可說是藝海寶筏,足以啟迪藝事疑航,順登彼岸。沒有通達思路,淵博學識又如何能寫得出,豈止是&ldo;識經旨&rdo;一點便可全能的呢?

總之,一切談詩文作法的書或文章,談來談去,也只能談一些極原則的東西,只靠談方法,縱然談的再細緻,再具體,也學不好所談的詩或文。也寫不出所談的好作品,因為寫作的竅門,主要還在於讀書和實踐,主要還在於讀和寫。如具體到&ldo;八股文&rdo;,從前人講八股的書及所見八股文來談,其學會寫和寫好的過程,大概不外四個字:即&ldo;熟&rdo;、&ldo;練&rdo;、&ldo;開&rdo;、&ldo;會&rdo;四點。&ldo;熟&rdo;是書熟、筆熟,&ldo;練&rdo;是練思維、練技巧。&ldo;開&rdo;是開展讀書領域、經史子集四部的書都要讀。&ldo;會&rdo;則是心領神會,思維方法的進一步提高,一通百通,進一步通達。初學作八股、考秀才,一般小題,要求不太高,只限於一部《四書》出題,&ldo;五經&rdo;,讀熟即可。等到鄉試、會試要求更高,則不僅限於經書,就要讀史、讀集部古文,以及諸子百家。劉熙載《藝概》最後引王安石《答曾子固書》中句:&ldo;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rdo;說明要&ldo;知經&rdo;,就不能只讀經,而要讀史、讀子,博覽群書才可。再有思維鍛鍊的心領神會,不斷提高,是八股文的思維規跡的關鍵。清初王士稹《池北偶談》中汪鈍翁(名琬)的話說作不好詩主要是不會作&ldo;八股文&rdo;的關係,認為&ldo;時文雖無關於詩古文,然不解八股則理路終不分明。&rdo;這&ldo;理路分明&r;&r;四字是八股文訓練思路,鍛鍊思維的關鍵。汪琬的見解,可以說是說在要害上,是知其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話。如說八股文作法,這是一切的前提了。

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徵

本書書名《清代八股文》,而清代八股文是繼承明代而來的。清初進關在北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