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部分

曹操本身就是個謀略大家,帳下更是智將如雲、謀士如雨,像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等人,都冠絕一時。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頂多只能和其他謀士爭寵賣萌。遇到關鍵時候,曹操多數會把諸人意見撇在一邊,來個乾綱獨斷。這樣的話,諸葛亮會有多少成就感呢?

而他選擇劉備,那效果就非常不一樣了。大耳兒雖然野心不小,無奈點兒實在太背,屢戰屢敗,惶惶如喪家之犬,被人攆得四處流竄。而且大耳兒就是個喪門星,投奔誰誰倒黴。他先後投靠劉焉、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七個勢力,比三姓家奴呂奉先還多4個!可除了曹白臉,其他的六家都讓人給滅了。

等大耳兒逃到新野,手下猛將倒是有關羽、張飛、張雲等三數人——能不猛麼?不猛的話,在歷次打敗仗時早被人梟了首!可說到謀士,那就馬尾穿豆腐——提都不能提了。大舅哥糜竺、糜芳,頂多算個賬房掌櫃;孫乾、簡雍,勉強能抄書認字;至於伊籍,當時還是個二五仔;徐庶倒是大才,可惜被曹白臉挖了牆角。如此說來,大耳兒能不一直打敗仗麼?能夠活到遇見諸葛神師,簡直是驚天動地的大造化。

聽說諸葛神師有經天緯地之才,大耳兒三顧茅廬,連冒牌皇叔的面子都不要了。請出諸葛神師後,大耳兒是尊崇備至、言聽計從,一再表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縱使好基友關羽、張飛吃醋,也在所不惜。大耳兒臨終前,囑咐兒子劉白痴“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對諸葛神師更是說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來。就憑這份信任、這份交心,諸葛亮不選擇劉備還能選擇誰?

楊度來到湖北,最初是信心滿懷,以為終於可以一展自己所學的帝王術。可是漸漸他就失望了,孫元起只對建學校感興趣,對官場權力鬥爭並不熱心,即便遇到什麼糾紛,也多是主動退讓一步,避開與人刀兵相見。平日裡,衙門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章士釗、劉師培處理就可以了,完全不用自己這個大才出手。時間一久,楊度開始感覺懷才不遇,頗有些鬱郁不得志。

直到來了陳夔龍。總督這種終極boss,絕不是小小的提學使所能撼動的。然而陳夔龍對孫元起心中或已存在偏見,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鬥智鬥勇。這不正是我楊度大展身手的時機麼?…;

面對陳夔龍的步步緊逼,孫元起終於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行止。在這個時候,楊度給出了走、和、戰的上中下三策。但在內心裡,他卻最xiwang孫元起選擇下策,提學使和總督大戰一回,好讓自己有個小試牛刀的機會。憑孫元起雄厚的背景,即便敗了,也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當官嘛!

他最不xiwang的是孫元起選擇中策,向陳夔龍俯首稱臣。一個男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僅僅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就卑躬屈膝,以後如何做大事?又如何爭天下?

接下來的日子,孫元起著實讓楊度不爽:有選擇中策的趨勢不說,而且還優柔寡斷,一點都沒有為上位者的殺伐果斷。楊度心裡暗地決定:如果孫元起zhende選了這個中策,等幹完這一任,自己便辭幕而去。

在兩三個月的安靜之後,誰知去了一趟北京,立馬升職學部左侍郎,正是自己給出的上策。說明什麼?這說明孫元起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且他還沉得住氣,不聲不響就把這件事兒給做了。心中千迴百轉,臉上波瀾不驚,果然是幹大事的料子!

對於孫元起出任學部左侍郎,楊度有更多的期待:到了京中,自然沒有建設學校、招收學生的瑣事,應該一門心思放到官場上,爭取早日實現從侍郎到尚書的跨越。是的,北京正是我楊度運籌帷幄的戰場!爭取五年之內使得大人成為尚書,八年之內進入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