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曾經擔任過知府的當世大儒,李贄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遠見。在他看來,明廷要想平定哱拜之亂,並非難事,難的是如何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來達到目的,從而減少國家財政的支出。在這一點上,他與申時行、王錫爵等內閣高官是不謀而合的。
「改之兄,依光啟之見,我軍主動出城尋敵,是可行的。」一直沉默不語的徐光啟在一旁插話道。
蘇昊問道:「子先兄有何高見?」
徐光啟道:「今日城頭一戰,光啟與郝大哥都在一旁觀戰,事後我們探討了一下,覺得在野戰之時,憑藉燧發槍的擊發速度和射程,即便與韃靼騎兵相遇,我們也有一戰之力。」
原來,在熊民仰帶著士兵與叛軍在城頭發生戰鬥的時候,徐光啟、郝青等人也躲在一旁觀看。他們可不是單純看熱鬧的人,而是想從實戰中發現現有武器存在的缺陷,思考未來的改進方案。
在叛軍退卻之後,蘇昊等人應邀去蕭如燻府上赴宴,徐光啟、郝青等便在營中討論今天的所見所聞,還找了一些勘輿營以及平虜所的軍士瞭解情況。關於打仗的事情,一線的官兵都有一些本能的直覺,但很難上升到理論高度,更遑論精確計算。而徐光啟是一個數學大家,他把眾人的意見以及現場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形成了若干套作戰方案。
「改之兄,你且看,這是我根據幾種不同情況計算的結果,根據敵我兩軍的人數、戰場寬度、敵軍衝鋒速度等,我們需要配以不同的陣法,選擇不同的開火距離,還要將實心彈與霰彈加以不同的搭配,在這幾種情況下,我軍的勝算都能在七成以上。」徐光啟拿出一疊寫得滿滿的紙張交給蘇昊,請他過目。
蘇昊粗略地翻看了一下這些內容,不禁感慨萬千。牛人就是牛人,不管在哪個領域中,一出手都是不同凡響。徐光啟沒有接觸過後世的作戰理論,但卻仍然能夠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火器破敵的精確計算模型。蘇昊無法評判這些模型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但他相信,只要把這些結果交給徐光祖、鄧奎這些有作戰經驗的官兵,他們必然能夠從中獲得啟發,但將其應用於實戰。
「好啊,子先,你雖然只是一個文人,但運籌帷幄,比一個將軍的作用還大啊,對了,應當說,一個徐光啟,可抵十個重灌師啊。」蘇昊笑呵呵地引用了一個後世的典故。
「啥叫重灌師?」徐光啟納悶道。
蘇昊當然不會去解釋這個概念,他接著問道:「你們今天都到陣前去看過了,郝大哥對於這一仗有何感想呢?」
徐光啟道:「郝大哥回來之後,長籲短嘆,說這燧發槍雖好,可仍不夠完美,他想發明一種新的燧發槍,最好能夠連續發射十次、二十次,這樣就省得一次一次裝填,浪費時間了。」
「呃……郝大哥不會是想把重機槍發明出來吧?」蘇昊無語了。
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的確有不少工匠在致力於改進火器。史料記載,1598年,也就是萬曆26年,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曾發明出一種能夠連續擊發五次的火銃,稱為「迅雷銃」。不過,這種迅雷銃與後世的重機槍不是一碼事,它是一種多管火器,有些類似於左輪手槍的結構。由於需要同時配置五個槍管,這種火銃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並不適合於實戰,因此沒有得到實際的應用。
「重機槍?改之莫非也琢磨過這連續火器的事情?」徐光啟敏銳地發現了蘇昊嘴裡冒出來的新詞,在與蘇昊交往的過程中,他已經習慣了去捕捉蘇昊話裡的火花,知道這些火花往往都能夠變成逆天的發明。
蘇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對徐光啟說道:「小弟的確有過一個想法,只是要實現這個想法,需要的工藝支援太複雜了,所以不敢提出來。子先若有興趣,小弟倒是可以跟子先說說,權當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