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權,也能為將來政權的交替打下堅實的基礎,作好組織上的準備。狄仁傑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正體現了他一個傑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和遠見卓識。
---------------
五進退兩難(3)
---------------
狄仁傑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但狄仁傑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和豫州刺史等職。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當寧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擁護,民眾自發地為他刻石立碑。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謀反被平,武則天派狄仁傑到豫州當刺史,去追查李貞餘黨。狄仁傑到任後發現,領兵平叛的宰相張光輔已拘捕了五千餘人,牽涉到六七百個家庭,只待他來行刑。狄仁傑立即解除了這些人的枷鎖,並飛奏太后說,如此之多的人被牽連到謀反案中,錯捕的一定不少。臣不願意違背陛下體恤生民的聖意,甘願冒著替反賊說話的風險,請陛下網開一面。武則天批准了他的奏章,改判這些人遠戍邊疆。這些死裡逃生的囚犯路過寧州時,在寧州人民為狄仁傑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啊!但狄仁傑本人,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這事一定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她登基一年後,就把狄仁傑從洛州司馬任上調回京都,當了宰相。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都很欣賞,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狄仁傑說,臣不想知道。不知道還好些,這樣可以和那人正常相處。武則天一聽,大為讚賞。也許,正因為武則天對狄仁傑素有好感,所以,來俊臣他們對狄仁傑的誣陷就沒有達到目的。來俊臣被殺四個月後,狄仁傑便又回到了他宰相的位子上。
重新入相的狄仁傑,已經是幾十年風風雨雨煉就的&ldo;金剛不壞身&rdo;了。在過去那些歲月裡,很少有人逃脫過來俊臣的魔掌,只有狄仁傑安然脫險,還附帶拯救了魏元忠、崔宣禮、盧獻、任知古、裴行本、李嗣真六位同案大臣。他們都被控謀反,原本是滅族和殺頭的罪,但最後只是貶官或流放。這也是專制政治最通用的邏輯:抓你是對的,放你也是對的,所以處分一下也是應該的。但大難不死,也就該知足了。
狄仁傑死裡逃生,全靠他的智慧和計謀。他剛一被捕,就立即招供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其他人除魏元忠外,也都跟著狄仁傑這麼說。來俊臣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辦下這麼大個案子,心情十分愉快,也就不再把狄仁傑一案當回事,只是把他們收監而已,看管也比較鬆弛。於是狄仁傑便悄悄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設法託人帶給女皇陛下。武則天看了信,心中一動,便把來俊臣叫來說:狄仁傑他們都是忠良之臣。再審一次,不準動刑,要秉公處理。來俊臣覺得事情出了毛病,又不知毛病出在哪裡,便偽造了狄仁傑等人的謝罪表呈給武則天。武則天越發起疑,立即召見這些犯官和死囚。狄仁傑等人跪在武則天面前,矢口否認有謀反之事。武則天問,既然不曾謀反,為什麼要承認呢?狄仁傑苦笑道:如果不承認,只怕早就死於非命了,哪裡還能見到陛下!武則天又問:那為什麼要寫謝罪表呢?狄仁傑說:臣等並沒有寫。武則天令人將謝罪表和幾位大臣的筆跡一對,真相立即大白。到了這個份上,來俊臣所有的招數全都不管用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