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武承嗣卻堅持要殺掉狄仁傑,理由是這夥人雖不曾謀反,卻是危險分子,不能留在朝中。武則天心裡有數,知道狄仁傑對自己並無危險,而對武承嗣就很難講。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他認為&ldo;大周革命&rdo;時,自己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中年齡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該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可惜他幾乎一無所長,完全提不起來: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望之不似人君,近之徒生厭惡,簡直有些人見人嫌的味道。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都是些著三不著四兩、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貨色。女皇陛下很為自己孃家人的不爭氣而惱火,卻也徒喚奈何。
武承嗣想當太子,當然幾乎遭到舉朝反對。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宰相李昭德。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個洛陽人名叫王慶之的,在武承嗣的授意下,糾集了一夥市井無賴來宮中上書,堅持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開始對他們還算客氣。但這夥人既沒有眼色,又不識好歹,隔三岔五就來糾纏,一來就賴著不走,武則天終於煩起來,命令李昭德賞他們幾棍子。李昭德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喝令手下人往死裡打,當場就把王慶之擊斃於棍下。接著,李昭德又對武則天說:天皇(指李治),陛下之夫;皇嗣(指李旦),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之業,哪有讓侄子接班的道理!武則天想想也不錯,就把立儲問題擱置了起來。
---------------
五進退兩難(4)
---------------
武承嗣這邊可就耐不住了。他意識到,不把這班忠貞剛直的大臣整下去,自己是當不上皇太子的。於是就有了與來俊臣聯手誣陷狄仁傑的事,李昭德後來也在廷載元年(公元694年)被貶並流放,又與來俊臣同日被殺。但他沒想到,整不死的狄仁傑又回來當宰相了。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也就是狄仁傑重歸相位的第二年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在絕望中死去,沒有人為他感到惋惜。
狄仁傑卻是&ldo;烈士暮年,壯心不已&rdo;,一片夕陽紅。他這時雖已是九旬老人,精力卻還十分充沛,頭腦也還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有兩件事必須抓緊。一件是趕緊立李家的人為太子,另一件是要讓儘可能多的可以託付後事的人進入政府,掌握要職。第一件事在他和朝中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辦成了。這些人除前面說到過的李昭德外,還有王方慶、王及善、吉頊(音序),甚至包括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聖曆元年(公元698年3月),武則天以治病為名,將廬陵王李顯(即被廢的中宗)從外地接回神都洛陽,藏在宮中,然後召見狄仁傑。狄仁傑再次慷慨陳詞,武則天卻打斷了他的話,把李顯從幕帳後喚出,很親切地對狄仁傑說:朕現在就把儲君交給你了!又對李顯說:快拜謝國老吧,是國老讓你復位的。
第二件事狄仁傑做得也很漂亮。武則天要他推薦奇才,他立即就舉薦了張柬之。他說:如果陛下要求文章寫得好,現在當宰相的李嶠、蘇味道就可以了。如果要求文能領袖群臣,武能統帥三軍,只有張柬之。過了幾天,武則天又要狄仁傑薦賢。狄仁傑說,臣已薦過張柬之。武則天說,朕已讓他當洛州司馬(京都衛戍司令)了。狄仁傑說,當司馬無以盡其才。武則天點了點頭,任命張柬之當了宰相。此外,姚崇、崔玄獄、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也都在他的舉薦下擔任了要職。
狄仁傑這兩著棋對後來的政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現在已經安排妥當,可以含笑瞑目了。他知道只要時機一到,張柬之等人就會發動宮廷政變,復闢大唐王朝。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狄仁傑這個大偵探已經理清了破案的線索,安排了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