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在遼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道公元前一世紀,主要盤踞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之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主要是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在後世,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國土橫跨後世的中國東北部及南韓、北韓,結果三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為此三國沒少因為這些屁事兒打嘴仗。
高句麗一國雖然延續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今高句麗的王族姓高,對此有多種說法。《晉書》載&ldo;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rdo;,《三國遺事》載&ldo;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rdo;,後來朝鮮李朝的李承休《帝王韻記》載&ldo;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rdo;。
據後世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ldo;貊人&rdo;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餘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都曾有過這樣的記載。
≈
nbsp;高句麗自創立之初,就與中原王朝不睦,時有徵戰。在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了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在漢朝軍事壓力下,最終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結果遭到了曹魏的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又被迫逃到了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公元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
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ldo;三國時代&rdo;。但是,這&ldo;三國&rdo;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然而高句麗的擴張,也並不是一番風順的。公元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百濟的近肖古王也趁機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臺,公元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為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ldo;太學&rdo;。此外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使高句麗迎來了一個復興的階段。
公元5世紀末時,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餘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後來好太王兼併了北部的扶餘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