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拉攏兩紅旗的勢力——自從大貝勒代善死後,他的兩紅旗也分裂成許多小團體,分別由代善和其兄褚英的兒子們帶領,其中阿達禮和碩託的七八個牛錄向多爾袞表示效忠,其他的集團正在猶疑中,但多數都對濟爾哈朗表示了善意和靠攏。
相反,原本最具威脅的對手多爾袞,他手下的兩白旗六十五個牛錄,卻依然是一片四分五裂,留在多爾袞手裡的只有二十七個牛錄,而且缺額很多。只有他舅舅阿布泰所管的五個牛錄基本齊裝滿員,而且是全甲的重騎兵。頭腦簡單的阿濟格則帶著自己的十三個牛錄在揚州進退維谷,在皇太極死後,他連渡江投奔也沒了目標,如果退回徐州的話,他又要受到多鐸和多爾袞這兩個小兄弟的白眼,當真是左右為難。
如此一來,坐擁三四十個牛錄的濟爾哈朗貌似也有了問鼎皇位的資格——他畢竟也是姓愛新覺羅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看著局勢非但沒有變得清晰,反而愈發混沌,頭腦相對簡單的豪格再也坐不住了。此時他名下的正藍旗共有四十二個牛錄的兵力,但只有豪格自己親領的二十八牛錄勉強算是嫡系,同在正藍旗的阿巴泰等人並不聽他調遣。於是,最初豪格打算先整合正藍旗,火併阿巴泰,再聯合正在江陰一帶休整的圖爾格,湊成了四十五個牛錄的大軍,最後開向南京,威逼朝廷,迫使哲哲太后同意他繼位。
然而,此時已經秘密投靠豪格的范文程,卻星夜趕到位於溧陽的豪格大營,替他出謀劃策:“……爭奪帝位之事,素來兵貴神速,豈可如此緩慢行事?如今兩黃旗態度遊移,南京防務空虛,駐軍甚少,殿下只需揮師直搗京中,逼降太后,自然可以早定大位。待到名分已定之後,又何必在意麾下兵馬多寡?”
豪格一聽覺得有理,便糾集麾下嫡系兵馬五千餘人,繞過各旗駐紮的營地,沿著大道直撲南京。
此時,南京宮廷的哲哲太后掌握著大清皇室的各種印信,名義上控制著大清王朝的合法中央政權,但支援她的蒙軍旗和兩黃旗牛錄,多半都還滯留在鎮江一帶。在殘破不堪的南京城內,並無多少嫡系兵力。
結果,當豪格率領正藍旗大軍兵臨南京城下之時,頓時打了哲哲太后一個措手不及。掌握皇太極御前親軍的索尼和鰲拜等人,居然在雨花臺按兵不動。而南京城牆依然殘破,缺口坍塌甚多,無法固守。於是哲哲太后只得派遣身邊的少許侍衛兵馬出戰禦敵,結果兵敗被殺,而皇太極的兩位小皇子,也於亂軍之中失蹤。但大玉兒和海蘭珠兩位寵妃,卻設法帶著皇室的玉璽印信潛逃江北,一路輾轉投奔了徐州的多爾袞。
對於這兩位俏佳人的投奔,多爾袞頓時大喜,須知大玉兒跟他有舊情,而海蘭珠則是天姿國色,能迷得皇太極顛三倒四,自然也讓多爾袞頗有羨慕,於是當即按照女真舊俗,納大玉兒和海蘭珠二女為妃,並且歷數豪格的“謀逆”之罪,自封盟主,聲稱要南下討伐。
與此同時,身在南京的豪格雖然沒能找到玉璽,但卻俘獲了皇太極的整個文官班子,便索性在一眾漢臣的擁立勸進下,於南京紫禁城稱帝即位,在今年繼續沿用皇太極的崇德年號,同時下旨討伐反賊多爾袞。
然而,豪格和多爾袞這兩位死對頭,最終還是沒能打起來。因為對於突然冒出來的豪格這位皇帝和多爾袞這個盟主,剩下的各旗頭領全都表示堅決不認賬——得知南京驚變之後,把揚州看成自家地盤的阿濟格,立刻北上陳兵於淮河要津清江浦,阻攔多爾袞的南下之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則聯合阿巴泰,糾集起了一百多個牛錄的大軍進逼南京,要求就自身的地位和權力問題,跟豪格這位新皇帝討個說法。
看著城外黑壓壓的一片兵馬,心理素質有限的豪格頓時麻了爪,只求保住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其餘的一切都好商量。接下來,在一番討價還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