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之前就已經被英軍消滅得差不多了。地中海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自留地,而且義大利人在戰前嚴重缺乏重油儲備,導致義大利海軍長期縮在港口不肯燒油出動。所以,美國大西洋艦隊除了護航運輸和獵殺德國潛艇的打地鼠遊戲之外,幾乎找不到什麼事情可做。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於美國人來說,則更是一場敗仗接著下一場敗仗,一個噩夢接著下一個噩夢:珍珠港、新加坡、菲律賓、爪哇、錫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努美阿……雖然憑藉著雄厚的綜合國力和美英聯盟的先天地利,盟軍在戰略上始終具備著絕對優勢,無奈在戰術上卻是屢戰屢敗,尤其是幾場關鍵性的大海戰,更是統統以大敗虧輸而告終。甚至還一度反過來被敵人的大和級戰列艦編隊偷襲炸燬了巴拿馬運河!
總之,自從太平洋開戰以來,美國海軍幾乎就沒遇到過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只有一個丟臉的敗仗接著下一個更加丟臉的敗仗,新的艦隊不斷組建又不斷被日本人消滅,戰鬥力和凝聚力永遠培育不起來。
哎,在戰爭之中,人命既不值錢又無比珍貴,因為高素質人口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資源,一個合格計程車兵需要至少十八年的時間,經歷千辛萬苦,耗費無數資源才能成長起來,而消滅他只要一顆子彈。如果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步兵,還可以從殖民地招募炮灰,但需要掌握一定技術的水兵,卻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了。
憑著美利堅合眾國世界第一的工業實力,固然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無數的物資和裝備,但卻無法很快變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合格兵員,尤其是通常需要數年訓練才能合格畢業的水兵……雖然效能越來越先進的新式戰艦還在不斷下水服役,可是水兵的質量和技能卻越來越下降,士氣越來越低,也讓金上將的肝火愈發旺盛——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在華盛頓竭力爭取撥款,一次又一次地組建起龐大的艦隊,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們交到前線將領的手中,一次又一次地期盼著能夠聽到勝利的捷報,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甚至絕望!
作為一名閱歷廣博的海軍老將,金上將甚至已經隱約看到了戰爭失敗的苗頭!
事實上,在日美開戰之初,美軍上下雖然因為珍珠港被偷襲而惱羞成怒,但對於戰局發展還是很樂觀的,對合眾國能夠取得最終勝利更是確信無疑、因為美日兩邊的實力差距太多了,簡直相當於小孩子和大人打架,哪怕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在一開始佔了點便宜也無濟於事,時間一長就會被狠揍,甚至被揍得更狠。
然而,戰爭不是下棋,不是簡單的比大小,沒有人能夠在開戰之前就判定輸贏。在戰爭這個集人類一切物質和人才精華的舞臺上,形勢如疾風流水,無窮變幻,從來就沒有強者必勝的規矩。
舉例來說,在英法百年戰爭之中,法國憑著十倍於英國的經濟實力,還有靈活巧妙的外交手段,始終佔據著戰略上的絕對優勢,讓原本就實力弱小的英國人,長期處於四面皆敵,被法國、蘇格蘭等各國圍攻,還要彈壓愛爾蘭叛亂的戰略困境。然而,勢單力薄、孤立無援的英軍,卻在克雷西、普瓦提埃、阿金庫爾三次關鍵性戰役之中表現逆天,硬是把捏著一手好牌的法國人揍得滿地找牙,差點兒一命嗚呼就此亡國。
然後,在七年戰爭之中,當時還很弱小的普魯士,同時遭受俄國、法國、奧地利和瑞典的四面圍攻,幾乎是以一國之力對戰整個歐洲,戰略局勢可以說是惡劣到不能再惡劣。可是,憑著腓特烈大帝的天才戰術和聯軍的內部混亂,原本被公認為亡國在即的普魯士,居然硬是堅持到了最後,反而拖垮了它的對手……
——由此可見,不管在整體上擁有再怎麼樣巨大的戰略優勢,如果不能在戰場上轉化為真正的戰術勝利,那麼也是沒有意義的。否則這世上就不會有各種以弱勝強的戰爭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