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他驍勇善戰,曾與宋將潘美於雁門關夾擊十萬遼兵,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可惜後來監軍王侁胡亂指揮,以至楊業死於遼軍埋伏之中。”
“有楊無敵和項梁聯手,再加上曹豹、宋江,我們未必會敗給楚子謀!”
“我去聯絡廣陵郡的領主,他好像快要統一廣陵郡了。楊業不愧是無敵,縱橫廣陵郡,所向披靡。”
四個郡國的領主紛紛籌備兵馬。
他們已經意識到琅琊國很快就要南下佔領整個徐州,只有四個郡國的領主聯合才能擋住琅琊國的兵鋒。
目前東海國還有兩個大領主、下邳國三個大領主、彭城國三個大領主、廣陵郡只剩下一個大領主。
除了這些大領主,還有作為最大勢力的徐州牧陶謙。
廣陵郡,一個領主攻陷了郡城,大將楊業率領騎兵進城。
廣陵太守張超在討伐董卓時,於虎牢關之戰被殺,他留守廣陵郡的兵馬被廣陵郡的領主吞併,擁有楊業的領主趁機席捲整個廣陵郡,攻陷郡城,成為坐擁大半個廣陵郡的大領主,領土比起楚天也不遑多讓。
不過他對楚天十分畏懼。
他的武將數量不及楚天,而且他佔領廣陵郡的時間太晚了。
楚天已經消化琅琊國,在琅琊國建立秩序,自成體系,各座城池民心、治安都很高,還有任命的官員按部就班處理內政。
琅琊國內的黃巾軍、泰山賊、山賊被肅清或者被招攬。廣陵郡內還有山賊、水匪橫行,僅僅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兩個郡國的差距。
一旦進入開戰狀態,琅琊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徵兵、運糧,沒有後顧之憂,廣陵郡不是對手。
“我比楚子謀慢了半年的時間,這已經很吃虧。如果讓他吞併東海國、下邳國,我區區一個廣陵郡,又如何擋住他的兵鋒?楊無敵,你隨我利用傳送陣,抵達下邳,我們去拜見州牧大人。”
這個領主細思一番,最終決定加入抵擋楚天南下吞併徐州的大軍。
徐州開始備戰,再次陷入兵荒馬亂之中,人心惶惶。
暴風雨到來之前,所有人都感到窒息。
陶謙沒有拿出五萬兩白銀賠償,而是繼續在曹豹的支援下,從各座城池募兵,然後在郯縣一帶佈防。
郯縣與開陽縣相鄰,郯城到夏城只要一百多公里,在《領主》裡,並不算遠。
所以雙方的較量在於郯城和夏城之間。
徐州城五個郡國,除了楚天掌握的琅琊國,其餘四個郡國的領主齊聚,商議如何加固郯縣的防線,阻擋琅琊國的兵鋒。
項燕、楊無敵、宋江,三個史實武將在他們的領主帶領下,與陶謙謀面。他們分別是下邳國、廣陵郡、東海國領主的史實武將。
他們有名將,而陶謙有錢糧兵馬,於是一拍即合。
不只是徐州,其餘各州也開始內戰,實力稍次的領主往往會聯合起來對付大領主。
此時身為徐州焦點的楚天正在杜甫草堂與東漢末年的大儒們交談。
有了“四世三公”的特性以後,楚天發現盧植、蔡邕還有其他文人看待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在他們眼中,楚天也是世家出身,好感度倍增,不再小看楚天。
琅琊國楚子謀,四世三公,桃李滿天下。
楚天在東漢末年英雄眼中的家世背景悄然改變。
總之擁有世家身份,拉攏東漢末年的名士更加容易。
詩聖杜甫也參與交談,以唐詩與漢樂府詩交流,令盧植、蔡邕等人驚歎不已,所以他們又在夏城多停留一段時間。
楚天打算在夏城組建文人團體,徹底提升夏城的影響力,成為東漢區的文化中心。